[发明专利]无间隙原子钢洁净度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82393.1 | 申请日: | 2015-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285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1 |
发明(设计)人: | 李一丁;黄学启;季晨曦;崔阳;李亚东;王志鹏;刘再旺;关顺宽;黄财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12 | 分类号: | C22C38/12;C21C5/28;C21C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11302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间隙 原子 洁净 控制 方法 | ||
1.一种铌钛复合无间隙原子钢,其特征在于:
所述铌钛复合无间隙原子钢的化学成分如下:以质量百分比计算,C≤0.015%、Si≤0.02%、Mn:0.10~0.15%、P≤0.01%、S≤0.01%、Al:0.02~0.06%、Nb:0.01~0.03%、N≤0.003%,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所述铌钛复合无间隙原子钢中夹杂物指数小于30。
2.一种铌钛复合无间隙原子钢洁净度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脱硫铁水加入脱磷转炉和脱碳转炉进行双联冶炼,冶炼后进行不脱氧出钢,获得第一钢水;
将所述第一钢水加入RH真空精炼装置进行真空精炼,获得第二钢水;
将所述第二钢水送往连铸工序,所述连铸工序中采用三路氩气进行保护浇注,最终获得所述铌钛复合无间隙原子钢;
其中,所述铌钛复合无间隙原子钢的化学成分如下:以质量百分比计算,C≤0.015%、Si≤0.02%、Mn:0.10~0.15%、P≤0.01%、S≤0.01%、Al:0.02~0.06%、Nb:0.01~0.03%、N≤0.003%,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铌钛复合无间隙原子钢中夹杂物指数小于3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联冶炼过程中,所述脱碳转炉的终点控制目标为:以质量百分比计算,氧含量控制为0.0007~0.0010%,碳含量控制为0.020~0.035%,终点温度控制为1675~1690℃;
所述脱碳转炉吹炼过程结束后,进行不脱氧出钢;所述出钢过程包括:加入渣料对炉渣进行改质;通过挡渣方式进行出钢;
其中,所述渣料包括:小粒白灰和缓释脱氧剂;所述挡渣方式控制渣厚小于80m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钢水加入RH真空精炼装置进行真空精炼,获得第二钢水,包括:
所述真空精炼过程中,真空度控制为小于100Pa,脱碳时间控制为18~22min;
所述真空精炼过程中,精炼到站的所述第一钢水的参数控制为:目标温度控制为1620~1635℃,以质量百分比计算,目标碳含量控制为小于等于0.035%,目标氧含量控制为大于0.0006%,钢渣中目标FeO含量控制为小于12%;
将所述精炼到站的所述第一钢水截取钢样和渣样,进行所述第一钢水的定氧和测温;
根据所述第一钢水钢样的成分,确定深脱碳模式进行脱碳过程;其中,当所述第一钢水中氧含量大于等于0.0006%时,所述深脱碳模式为自然脱碳模式;当所述第一钢水中氧含量小于0.0006%时,所述深脱碳模式为强制脱碳模式;
所述脱碳结束后,根据所述第一钢水的定氧结果,加入设定质量的铝粒进行脱氧;
所述脱氧结束后,加入合金完成所述第二钢水成分的终调;其中,所述脱氧结束到加入所述合金之间的间隔时间控制为3~5min;所述合金加完到破真空之间的纯循环时间控制为8~10min;所述破真空到连铸开浇之间的镇静时间控制为25~35min。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真空精炼过程中,当精炼到站的实际温度与所述目标温度的偏差大于15℃时,采用冷却废钢或OB吹氧,进行温度补偿操作。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铸工序中采用三路氩气进行保护浇注,包括:
所述连铸工序中引入一路所述氩气对中间包的塞棒进行吹氩操作;其中,所述氩气的流量控制为5~7L*MIN-1,压力控制为大于等于0.2MPa;
所述连铸工序中引入一路所述氩气对板间进行吹氩操作;其中,所述氩气的流量控制为6~8L*MIN-1,压力控制为大于等于0.2MPa;
所述连铸工序中引入一路所述氩气对中间包的上水口进行吹氩操作;其中,所述氩气的流量控制为8~20L*MIN-1,压力控制为大于等于0.2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总公司,未经首钢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8239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