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86314.4 | 申请日: | 2015-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5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高永生;牛超;张文;杨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6 | 分类号: | B62D25/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竺明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厚度 汽车 顶盖 横梁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设计和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顶盖后横梁应用于两厢或者三厢乘用车上,其结构和强度要求有所不同。与三厢车相比,为了保证后备箱空间、行李堆放方便性等,在结构上两厢车少了钣金件焊接总成搁物板,但会容易造成整车扭转刚度不足,模态低。因此,通常采用增强顶盖后横梁本身的结构性能以及增强顶盖后横梁与侧围后部之间的连接处结构强度,来提高两厢乘用车车身结构的扭转刚度,同时还要加强背门铰链安装点的结构设计,即在顶盖后横梁的两端处各加一加强板,保证其强度和刚性较高。因此,如何提升两厢车顶盖后横梁结构强度是面临的技术难题。
而同时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环境问题为汽车厂商和汽车用户所关注,汽车轻量化是节能环保的有效措施,也是汽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汽车顶盖后横梁上如何实现其结构轻量化,同时保证其在结构刚性及碰撞性能要求成为一大挑战。
顶盖后横梁在两厢车车身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但对车身的上车体的扭转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还起到支撑背门、承受背门气压支撑杆的压力等作用,同时,对防止背门下掉、背门框开裂的现象起到关键的作用。如果仅靠顶盖横梁单个零件的强度和刚度是远远不够的,通常做法是增加加强件即顶盖后横梁内板与它焊接形成一定的空腔结构,再与顶盖相焊接,并一起承受相应的重力和力矩。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0810070397公开了一种竹节空腔式顶盖后横梁总成结构用以提高整车的扭转刚度及模态以及提高背门铰链车体安装点的刚度。其通过截面为L形的顶盖横梁内板和截面为L形的帝国你该后横梁外板相对合围成一长条型空腔结构,并在空腔两端焊接有铰链安装支架,提高背门铰链安装点强度和刚性,最终形成三段竹节式的空腔结构。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320623424公开一种两厢乘用车车身的顶盖后横梁,既能提高顶盖后横梁与侧围的接头处结构强度,又能加强背门铰链安装点强度,还能达到轻量化的要求。其顶盖后横梁为顶盖后横梁内板和顶盖后横梁外板的焊接合件,其中外板的两端长于内板,由顶盖后横梁外板中板及对称地设置在顶盖后横梁外板中段两端的顶盖后横梁外板左段和顶盖后横梁外板右段两端结构对称,材料和厚度一致,中段和两端段通过激光焊接形成激光拼焊板。
采用上述等已公开的结构进行顶盖后横梁的设计,虽然考虑了顶盖后横梁的受载特点并进行了局部强化,但均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结构的轻量化,不利于节油的同时,增大了材料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设计方法及其制造方法,不仅能较好地满足顶盖后横梁整体强度以及安装点刚度、强度要求,而且结构简单,采用连续变厚度板料制作,可以避免材料厚度和零件数量上的过渡设计,降低顶盖后横梁制作成本,且轻量化效果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为薄壁结构,依次包括横梁本体左段、左过渡段、横梁本体中段、右过渡段及横梁本体右段;其中,横梁本体左、右段为等厚度结构,且为整个零件中厚度最大区域;横梁本体左、右段通过左、右过渡段到横梁本体中段的厚度过渡,横梁本体中段为整个零件中厚度最薄;左、右过渡段为变厚度结构,左、右过渡段的厚度自从两端厚区向横梁本体中段的薄区逐渐降低。
优选的,所述横梁本体左、右段的厚度为1.0~3.0mm,长度为150~400mm。
优选的,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的左、右过渡段的厚度变化梯度为1:50~1:200,即厚度变化1mm,左、右过渡段的长度为50~200mm。
优选的,所述横梁本体中段厚度为0.6~2.0mm,长度为300~600mm。
优选的,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结构截面为几字形。
优选的,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结构材质为高强钢、铝合金或镁合金。
优选的,所述顶盖后横梁本体的横梁本体左段、左过渡段、横梁本体中段、右过渡段及横梁本体右段为一体成形结构。
本发明变厚度汽车顶盖后横梁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a)选择一个厚度为顶盖后横梁本体左段厚度1.1倍以上的卷料,通过轧制得到卷料厚度由顶盖后横梁本体左段厚度,并过渡到横梁本体中段的厚度,再由横梁本体中段的厚度过渡到横梁本体右段的厚度,由此完成了一个顶盖后横梁板料的轧制;之后可以开始另一块板料的轧制,完成横梁本体右段的轧制后,再由横梁本体中段的厚度过渡到横梁本体左段的厚度,由此反复,最终得到一卷符合设计要求的变厚度卷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863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接合板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消防应急标志灯具及其静音按键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