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转向节臂的整体式转向节锻造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03282.4 | 申请日: | 2015-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494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张运军;杨杰;陈天赋;曹世金;代合平;常继成;黄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5/02 | 分类号: | B21J5/02;B21J5/08;B21J13/02;B21K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17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整体 锻造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转向节臂的整体式转向节锻造工艺。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经常要改变其行驶方向(转向),通常,当车辆在转向时,驾驶员对转向盘施加一个转向力矩,该力矩通过转向轴、传动轴、转向器,经转向器放大后,该力矩传入转向摇臂,再通过转向直拉杆传给转向节和转向节上的转向节臂,最后传入轮毂,使车轮偏转。转向节臂是转向传动装置的最后一级传力部件。在现有的汽车设计过程中,汽车转向节一般是整体锻造成型,经过加热、预锻、模压、校形、切边等多种工序后,才能完成制坯,然后再机加工而成,转向节的耳部、盘部(法兰)、杆部为一整体结构,而转向节臂加工后再与转向节通过螺栓或球销连接。
为了减少产品重量、生产成本以及制造维修难度,部分转向节将转向节臂与转向节形成一个整体,如申请号为93104332.8、专利名称为“整体式转向节装置”是中国发明专利,以及专利号为201120521116.1、专利名称为“一种轻型卡车前桥用整体式转向节”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为保证整体式转向节的机械性能,以整体锻造成型为佳,但是其结构复杂,如附图1的一种整体式转向节结构(锻造毛坯),由于转向节臂的部分伸出较长,利用现有技术难以锻造成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带转向节臂的整体式转向节锻造工艺,其通过多次分料将转向节臂与转向节分成两个部分,然后同时锻造成型。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转向节臂的整体式转向节锻造工艺,将圆钢加热至锻造所需温度后,放入镦粗型腔,限制下端的变形,将上端局部镦粗,将镦粗后的坯料水平放入弯曲型腔,使坯料较细的一端相对另一端向上弯曲80°~90°,将坯料翻转90°使弯曲角位于水平面上,然后放入挤压型腔中进行挤压初步形成杆部、盘部、耳部,并在一个耳部的侧面初步形成转向节臂,然后再将坯料放入终锻型腔终锻成型。
所述弯曲型腔包括与坯料较细的一端对应的第一型腔、与坯料较粗的一端对应的第二型腔,第一型腔与水平面成一夹角向左侧上方延伸,第二型腔与水平面成一夹角向右侧上方延伸,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连接处为过渡圆角。
第一型腔的体积为锻造成型后的转向节臂部分体积的140%~150%,第二型腔的体积为锻造成型后杆部、盘部、耳部体积之和的130%~140%。
在弯曲过程中,同时将坯料压扁,使坯料较粗的一端向一侧挤压形成储料凸台。
在挤压型腔中,储料凸台向下放置用于成型杆部。
在挤压型腔中,转向节盘部两侧及转向节臂尖端两侧设有挤压阻力台。
在终锻型腔中,转向节臂尖端两侧设有终锻阻力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先通过局部镦粗,将圆钢分成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将通过后续加工分别加工为转向节、转向节臂,然后将该两个部分相对弯曲实现进一步的分料,然后再通过挤压、锻造使其分别成型,由于已经通过局部镦粗、弯曲将材料大致按照转向节臂、转向节的比例进行分料,并且弯曲后对于转向节的部分可以按照立锻的方式锻造成型,同时也可以从同一方向对转向节臂的部分进行锻造,因此实现了将其整体锻造成型,并且锻造过程操作方便,保证了产品的机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加工的带转向节臂的整体式转向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局部镦粗后的坯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弯曲模具、挤压模具和终锻模具的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盘部 2——耳部
3——杆部 4——转向节臂
5——弯曲型腔 51——第一型腔
52——第二型腔53——储料凸台
6——挤压型腔 61——挤压阻力台
7——终锻型腔 71——终锻阻力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发明的实施范围限制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未经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032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