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硅基芯片集成的大工艺容差偏振旋转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13952.0 | 申请日: | 2015-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503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9 |
发明(设计)人: | 余宇;秦亚光;张新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6/126 | 分类号: | G02B6/1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房德权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芯片 集成 工艺 偏振 旋转 器件 | ||
本发明是一种硅基芯片集成的大工艺容差的偏振旋转器件,包括入射波导部分、对称性打破部分以及出射波导部分,对称性打破部分的包层被部分刻蚀。包层的部分刻蚀为平行于波导上表面的长方体形凹槽,凹槽位于对称性打破部分的波导侧上方的包层内,其长度满足包层刻蚀后的两本征模式之间具有180度的位相差,长方体形凹槽的宽度需大于等于0.9微米,长方体凹槽从包层的顶部开始刻蚀,长方体形凹槽的最底面距离波导上表面的垂直间距,等于长方体形凹槽与波导之间的水平间距,垂直间距、水平间距的值均为0~0.2微米。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对称性打破部分是在包层上的部分刻蚀实现,由于包层的尺寸在微米量级,因此套刻精度带来的误差相对很小,工艺容差非常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系统,尤其涉及偏振态处理集成芯片。
背景技术
目前的硅基光子学已经成为了解决高性能光计算、光传感与片上光信号处理单元的重要学科。硅基光学器件有着众多优势,如与传统微电子生产工艺兼容、结构紧凑、功耗低等。然而,由于硅基器件本身芯层与包层的折射率差非常大,很大的结构双折射效应导致了硅基器件对偏振非常敏感。偏振相关损耗、偏振模式色散和其他的偏振特性会严重的影响集成芯片的传输容量。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偏振分集的方法。其原理是,首先将入射的偏振态分束成横电模(TE)和横磁模(TM),接着将其中一路的TM光利用偏振旋转器件转换成TE光,这样片上的信号处理单元只需要工作在同一偏振态(TE)下即可。在输出端,将另一路TE光再旋转成TM光,最后再将两路偏振光合束输出。
目前报道的偏振旋转器件的原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模式耦合,另一种则是基于模式演化。相比前者,基于模式演化的偏振旋转器件具有更大工作带宽、更好偏振消光比等优点。目前比较典型的方案是采用波导刻蚀,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这种方案通过对波导102的部分刻蚀,来改变结构的纵向对称性。通常刻蚀部分101的刻蚀宽度为数十纳米,然而目前业界的套刻精度在10纳米量级,这样的套刻误差对波导的部分刻蚀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利用这种方案的偏振旋转器件良品率比较低。有的科学工作者对这种方案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该方案是利用单侧脊波导103取代了部分刻蚀,这么做同样可以打破波导结构原有的对称性,从而实现偏振旋转。但是本方案需要对脊波导部分的厚度进行精确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艺的复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发明一种工艺容差足够大,能满足现有工艺条件的偏振旋转器件,并且本身工艺相对简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硅基芯片集成的大工艺容差偏振旋转器件,包括三个部分:入射波导部分、对称性打破部分以及出射波导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称性打破部分的包层被部分刻蚀。所述部分刻蚀为平行于波导上表面的长方体形凹槽,所述长方体形凹槽位于所述对称性打破部分的波导侧上方的包层内,所述长方体形凹槽的长度满足包层刻蚀后的两本征模式之间具有180度的位相差,所述长方体形凹槽的宽度大于等于0.9微米,长方体凹槽从包层的顶部开始刻蚀,长方体形凹槽的最底面距离波导上表面的垂直间距,等于所述长方体形凹槽与波导之间的水平间距,所述垂直间距、水平间距的值均为0~0.2微米。
优选的,所述长方体形凹槽宽度为1~2微米,可获得最好的偏振旋转效果。
优选的,所述长方体形凹槽的长度等于所述对称性打破部分的波导的长度。所述垂直间距、水平间距的值均为0.1微米。
输入波导部分采用倒锥结构,波导宽度逐渐减少,使入射光的模场部分弥散到包层中。
输出波导也采用锥形结构,使得旋转的偏振态耦合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139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