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压力环境中测量真空容器容积比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19248.6 | 申请日: | 2015-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67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成永军;吉康;李得天;赵澜;习振华;王永军;张瑞芳;董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F17/00 | 分类号: | G01F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付雷杰;杨志兵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 环境 测量 真空 容器 容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计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压力环境中测量真空容器容积比的方法。
背景技术
真空容器容积比的测量广泛应用于真空计量领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航空、航天、核工业等重要国防工业之中。文献“静态膨胀法真空标准容积比测量及不确定度评定”(《真空与低温》,2008年第14卷第3期:第143~145页)介绍了一种测量真空容器容积比的方法。该方法使用活塞压力计测量膨胀前后的压力,利用电容薄膜真空计作为比较器,用活塞压力计产生一个较高的初始压力,膨胀后的压力通过一个电容薄膜真空计显示,记下这一示值。然后将活塞压力计与电容薄膜真空计连通,并让它产生一个小压力,使与之相连的电容薄膜真空计示值尽可能地复现上次记录下的示值,记录此时活塞压力计的读数,通过前后两次活塞压力计的读数相比就可以确定容积比。
但是,由于上述方法使用的真空计主要是活塞压力计和电容薄膜真空计,其只能在高压力的环境中使用,不适用于低压力环境。并且,该方法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较大,其使用电容薄膜真空计作为比较器测量膨胀后容器内的压力和在与活塞压力计连接时,通过调节活塞压力计复现之前的指示值时,不能有效防止由于温度波动对电容薄膜真空计精确复现上次记录下的指示值的影响。环境温度波动对压力变化量的该方法的测量结果影响大。并且,高压力环境下测量结果受气壁放气影响较小,而低压力真空环境下气壁放气的影响不容忽略。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压力环境中测量真空容器容积比的方法,能够适用于低压力环境,且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本发明的低压力环境中真空容器容积比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建立测量系统;
所述测量系统包括容器A、容器B、非蒸散性吸气泵、真空泵和气瓶;其中,气瓶通过微调阀与容器A连接,用于提供单一成分的惰性气体;容器A和容器B通过真空阀门A连接;容器A中设有真空计A和真空计B,其中,真空计A的量程范围能到达10-5Pa以下,真空计B的量程范围为10-2~~10-5Pa;非蒸散性吸气泵通过真空阀门B与容器B连接;真空泵通过真空阀门C与容器B连接;初始状态,所有真空阀门和微调阀处于关闭状态;
步骤2,开启真空阀门A、真空阀门C,用真空泵对容器A、容器B及其连接管道抽真空至本底压力,即10-5Pa以下;
步骤3,关闭真空阀门C,打开真空阀门B,开启非蒸散性吸气泵,待容器A内的气体压力稳定后,采用真空计A测量测量系统的本底压力p0;
步骤4,关闭真空阀门A,开启微调阀,以恒定压力向真空容器A充入单一成分的惰性气体,当真空容器A内的压力为10-2~10-5时,关闭微调阀;
步骤5,待真空容器A内的压力平稳后,用真空计B测量真空容器A内的压力,记为起始压力p1;
步骤6,开启真空阀门A,容器A内的气体扩散至容器B,待测量系统压力平稳后,用真空计B测量真空容器A内的压力,记为终止压力p2;
步骤7,容器A的容积V1与容器B的容积V2的容积比为:
进一步地,真空泵首次抽气或者不能将测量系统抽至本底压力时,对测量系统进行烘烤,烘烤温度为200~250℃,并维持24~48h,在烘烤的同时采用真空泵进行抽气。
进一步地,非蒸散性吸气泵首次使用或者其抽气效率降低时,需要对非蒸散性吸气泵进行激活,具体方法为:在测量系统烘烤维持阶段,打开非蒸散型吸气剂泵的真空阀门B,开启非蒸散型吸气剂泵,运行2~4h后停止,然后关闭真空阀门B。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步骤5和步骤6中,当气体压力变化小于0.01%时,认为压力稳定。
进一步地,重复步骤2~步骤7,获得多个取的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容积比。
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了非蒸散性吸气泵泵对惰性气体没有抽速的原理,避免了气壁放气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并且本发明采用同一个真空计进行压力测量,避免了不同仪器读数偏差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使测量小孔流导的不确定度大大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测量系统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192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尘箱体、蓄电池修复仪及电子装置
- 下一篇:束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