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手性硫醚‑膦配体及制备方法及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22910.3 | 申请日: | 2015-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74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加荣;冯彬;肖文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9/6574 | 分类号: | C07F9/6574;B01J31/24;C07D20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张大威 |
地址: | 430079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手性 膦配体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领域,具体的,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手性硫醚-膦配体及其制备和应用,更具体的,本发明涉及式Ι、II所示化合物以及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它在铜催化的不对称环加成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对称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与合成是不对称催化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甚至在很多方面,新型配体的发展成为化学反应实现工业化的决定因素。化学家们发展了成百上千种手性配体。尽管这些手性配体通过与金属络合后,能够在许多不对称反应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但是仍然还有大量的不对称反应缺少合适有效的手性配体和催化体系。因此,发展新型的手性配体,特别是具有新颖骨架的手性配体,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申请人在前期工作中,设想基于“优势骨架合理组合”这一理念,将优势的Trost配体骨架和手性联萘二酚骨架有效结合起来,发展一类新型的手性硫醚-膦配体,并将其成功应用于铜催化的[3+2]环加成反应中。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手性硫醚-膦配体,并把这类配体应用于铜催化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中,制备各种多取代四氢吡咯类化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是基于发明人的下列发现而完成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手性硫醚-膦配体,所述手性硫醚-膦配体为式I所示化合物或式I所示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外消旋体、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结晶水合物或溶剂合物,
其中,R1为任选取代的苯基、任选取代的萘基;
R2为甲基、苄基;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一种新型的手性硫醚-膦配体,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R1为4-甲基苯基、4-溴苯基、2-甲基苯基、2-萘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性硫醚-膦配体为下列化合物或者所述下列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外消旋体、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结晶水合物或溶剂合物: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前面所述手性硫醚-膦配体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方法包括:
步骤1)使式III所示化合物与三苯基膦(PPh3)和偶氮二羧酸二异丙酯(DIAD)进行接触,以便获得式IV所示化合物;
步骤2)式IV所示化合物与式V所示化合物进行接触,以便获得式VI所示化合物;
步骤3)式VI所示化合物与醛进行还原胺化,以便获得式VII所示化合物;
步骤4)式VII所示化合物与式A所示化合物进行接触,以便获得式I所示化合物;
其中,R1是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中所定义的;
R2为苄基;
任选地,所述步骤1)中的接触是使用的式III所示化合物与三苯基膦和偶氮二羧酸二异丙酯溶于四氢呋喃,在三乙胺存在下,室温下反应24小时进行的;所述式III所示化合物、三苯基膦、偶氮二羧酸二异丙酯和三乙胺的摩尔比为1:1.2:1.1:3;
任选地,所述步骤2)中的接触是使用的式IV所示化合物与式V所示化合物溶于甲醇中,并回流8个小时进行的;所述式IV所示化合物与式V所示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1;
任选地,所述还原胺化是式VI所示化合物与醛溶于三氟乙醇中,加入硼氢化钠反应进行的;所述式VI所示化合物与醛的摩尔比为1:2;
任选地,所述步骤4)中的接触是使用的式VII所示化合物与三氯化磷和三乙胺溶于四氢呋喃,在室温下反应3到5个小时后,在零摄氏度下,滴加入式A所示化合物的四氢呋喃溶液进行反应的;所述式VII与式A所示化合物、三氯化磷和三乙胺摩尔比为1:1:1:6
由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了一条合成路线,可以用于制备式I所示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师范大学,未经华中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229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