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的酶法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35808.7 | 申请日: | 2015-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631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三;唐文佳;黄健花;金青哲;王兴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7/64 | 分类号: | C12P7/64 |
代理公司: | 无锡互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6 | 代理人: | 王爱伟 |
地址: | 21412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称性 结构 甘油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的酶法合成方法,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合成的酰基供体是脂肪酸乙烯酯,酰基受体是2‑单甘酯,将2‑单甘酯与脂肪酸乙烯酯混合,加入脂肪酶作为催化剂,在一定温度下搅拌一定时间,反应得到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本方法与现有方法相比,具有反应温度低、反应效率高、合成路线简单、原料成本低、利于工业化等诸多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脂合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的酶法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结构甘油三酯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要素之一,已报道的关于结构酯的营养功能有很多,例如,加强sn-2脂肪酸的吸收和利用、促进其他类型脂质的吸收、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提高免疫力、防止肥胖(能量值低)以及防癌等。近年来,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因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而备受人们关注。
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是指sn-1,3位是饱和脂肪酸,sn-2位是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三酯。一般情况下,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的酶法合成可通过甘油三酯与脂肪酸的酸解反应(Chen et al.,Journal of American Oil Chemists’Society,2004,81,525-532)或者通过2-单甘酯与脂肪酸的酯化反应(Alicia et al.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12,57,148-155),并以sn-1,3特异性脂肪酶作为催化剂来实现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的合成。但是,此类反应属于可逆反应,反应温度较高,一般在50~70℃,酸解反应制备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的得率较低,一般为40%左右。目标产物和其他类型的甘油三酯难以分离。2-单甘酯与脂肪酸的酯化反应,同样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由于2-单甘酯极其不稳定,平衡状态下2-单甘酯和1-单甘酯的比例为1:9(Andrews et al.,Tetrahedron,2008,64,9197-9202),因此,较高反应温度下2-单甘酯的酰基转移生成1-单甘酯,2-单甘酯的酰基转移降低了目标产物的得率。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方式。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者省略以避免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现有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的制备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以脂肪酸乙烯酯作为酰基供体与2-单甘酯合成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的酶法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的酶法合成方法,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合成的酰基供体是脂肪酸乙烯酯,酰基受体是2-单甘酯,将2-单甘酯与脂肪酸乙烯酯混合,加入脂肪酶作为催化剂,在一定温度下搅拌一定时间,反应得到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的酶法合成方法的优选方案,其中:所选用的脂肪酸乙烯酯的碳链长度为C6~C20。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的酶法合成方法的优选方案,其中:所选用的脂肪酶为Lipozyme RM IM,Novozym 435或Lipozyme 435商品化脂肪酶。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的酶法合成方法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所述2-单甘酯与脂肪酸乙烯酯混合的摩尔比为1:2~1:5。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的酶法合成方法的优选方案,其中:所选用的反应体系为无溶剂或者有溶剂体系,溶剂体系中添加的溶剂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丙酮、乙酸乙酯、乙醚、石油醚或正己烷有机溶剂。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对称性结构甘油三酯的酶法合成方法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一定温度为0~50℃,反应时间为0.5~3.5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358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与植物抗氧化能力相关的ALT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 下一篇:试管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