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及其发动机舱纵梁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52023.0 | 申请日: | 2015-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6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郑晓飞;朱云;郑锐利;晋显飞;赵永刚;米立平;宫瑞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及其 发动机舱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汽车及其发动机舱纵梁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的发动机舱纵梁是用于支撑发动机的部件,发动机一般固定安装在纵梁上。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纵梁01包括固定连接的内板和外板,并且内板和外板共同围成中空的吸能腔,即纵梁01的内部中空为吸能腔。装配后纵梁沿着汽车的长度方向设置,现有的纵梁01各处的断面均为方形且面积相同,即沿着垂直于纵梁长度的面剖切得到的纵梁的断面面积均相同。
如此,在受力碰撞过程中,发动机舱纵梁易受力集中严重,不能进行受力削减,碰撞力易传递至驾驶舱对乘客造成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发动机舱纵梁易受力集中严重且不能进行受力削减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舱纵梁结构,该发动机舱纵梁结构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发动机舱纵梁易受力集中严重且不能进行受力削减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发动机舱纵梁结构的汽车。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舱纵梁结构,包括纵梁本体,且所述纵梁本体包括固定连接的内板和外板,由前至后所述纵梁本体的断面面积逐渐增加,且所述外板上设置有向所述内板的方向沉入的溃缩凹槽。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舱纵梁结构中,位于所述溃缩凹槽前侧的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之间的距离由前至后逐渐增加,且位于所述溃缩凹槽后侧的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之间的距离由前至后逐渐增加。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舱纵梁结构中,所述外板上还设置有向所述内板的方向沉入的由前至后延伸的传力凹槽,所述外板位于所述传力凹槽上侧的部分、所述传力凹槽以及所述外板位于所述传力凹槽下侧的部分形成三条传力通道。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舱纵梁结构中,还包括与所述纵梁本体固定连接的前加强板,且所述前加强板位于所述溃缩凹槽的靠近所述纵梁本体前端的一侧。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舱纵梁结构中,所述前加强板固定在所述纵梁本体用于悬挂发动机的部位。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舱纵梁结构中,还包括与所述纵梁本体固定连接的后加强板,且所述后加强板位于所述溃缩凹槽的靠近所述纵梁本体后端的一侧。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舱纵梁结构中,所述后加强板与所述纵梁本体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舱纵梁结构中,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优选地,上述发动机舱纵梁结构中,所述溃缩凹槽的槽底沿着所述纵梁本体的长度方向的延伸距离大于零。
一种汽车,包括发动机舱纵梁结构,所述发动机舱纵梁结构为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舱纵梁结构。
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舱纵梁结构包括纵梁本体,其中纵梁本体包括固定连接的内板和外板,并且内板和外板相互连接后,内板和外板之间形成吸能腔,即纵梁本体的内部中空为吸能腔。重点在于,纵梁本体的断面面积由前至后逐渐增加,其中纵梁本体的前端是指其装配后靠近汽车前部的一端,纵梁本体的后端是指其装配后靠近汽车尾部的一端,纵梁本体的断面面积由前 至后可以均匀增加也可以不均匀增加。即纵梁本体装配后从其前端至后端,纵梁本体的断面面积逐渐增加。纵梁本体的断面是指沿着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面剖切得到的纵梁本体的截面。另外,外板上设置有向内板的方向沉入的溃缩凹槽,即溃缩凹槽向靠近内板的方向沉入,溃缩凹槽位于外板的远离内板的一侧。
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发动机舱纵梁结构时,由于在外板的远离内板的一侧设置有溃缩凹槽,如此在发动机舱纵梁受到撞击的过程中,溃缩凹槽具有吸能的作用,当碰撞力传递至溃缩凹槽位置时,溃缩凹槽可以达到削减平缓碰撞力的作用,进而防止碰撞力直接传递至驾驶室,避免了乘客受伤。另外,由前至后纵梁本体的断面面积逐渐增加,使得纵梁本体根部受力加强,降低了发动机舱纵梁受应力集中的情况,使车辆碰撞过程中发动机舱纵梁受力稳定性大大提高,保证了驾驶室乘客的安全。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任一种发动机舱纵梁结构。由于上述的发动机舱纵梁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发动机舱纵梁结构的汽车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520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