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质灾害预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69362.X | 申请日: | 2015-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965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杨斌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21/10 | 分类号: | G08B2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65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质灾害 预测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质灾害预测系统,包括传感器模块,红外摄像头,数据传输模块,监控中心,数据处理模块,专家评估模块,三维效果生成模块,显示屏和人机操作模块。本发明能精确的预测出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范围、地理范围,且可以通过三维生成模块,将地质情况展现在工作人员的面前,使得工作人员可以身临其境的观察和感受地质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提高了预测的精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灾害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质灾害预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的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近年来泥石流、滑坡、地陷等地质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如何应对各种地质灾害,提高全社会的灾害防治降低灾害损失,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目前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综合了多种环境数据测量元件,并利用通讯网络将测量元件所测得的数据及影像由现场监控装置传至主监控装置,再将监测信息传至负责单位,以加速救灾工作,但该系统无法预测出监测区域的降水量,实时监测出监测区域或物体定量的位移信息,并根据可降水量与空间位移信息自动预警;同时该系统需要安装大量的传感器,成本高;或者利用雨量、红外位移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实施传输至数据中心,实时监测滑坡、塌陷区域实际的降雨强度、降雨历时、滑坡及塌陷的状态信息和危岩滑动信息,客观地综合监测、评估临界滑坡的降雨阀值、滑坡的演变过程、状态及滑坡、坍塌等级,但该系统无法预测可降水量,且位移信息精度低,无法实现网络化的终端用户预警。范意民等人(2008年)将GPS技术应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中,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提供准确的位移变形信息;舒海翅等人(2010年)通过改善硬、软件配置以及独立的无线局域网组网,开发出了应用于地质灾害变形GPS实时监测系统,具有全天候、自动化、野外复杂环境适用等特点,并且能很好地保证监测的精度,但是未考虑降水与滑坡等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不能根据位移信息和降水量等信息综合决策预警,同时单方面依靠计算软件进行计算,预测的精确度较低,所检测的结果也均为简单的数据或者图形形式,工作人员无法身临其境的观察地质的实质情况。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质灾害预测系统,能精确的预测出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范围、地理范围,且可以通过三维生成模块,将地质情况展现在工作人员的面前,使得工作人员可以身临其境的观察和感受地质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提高了预测的精确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地质灾害预测系统,包括
传感器模块,用于实时获取地质环境数据;
红外摄像头,用于实时采集地质环境的视频数据;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将获取的地质环境数据和视频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给数据储存模块进行储存,发送到监控模块进行数据处理,并发送到专家评估模块,进行风险的评估和预警;
监控中心,用于接收监控模块输出的地质环境数据和视频数据,并将环境数据转换为计算模块能识别的格式传递给数据处理模块,将视频数据转换成三维效果生成模块所能识别的格式发送到三维效果生成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环境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地质环境结果,并将所得地质环境结果发送到显示屏进行显示和储存,将所得的地质环境结果转换成三维效果生成模块所能识别的格式发送到三维效果生产模块;
专家评估模块,用于储存各类典型的地质环境数据以及其所可能带来的地质灾害情况,用于将接收到的地质环境数据与所存储的数据进行类似度对比,并将比对结果按照相似度进行升序或降序排序后,发送给显示屏;内设一网络爬虫进程,用于在网络中查找与所接收的地质环境数据相关的网页或文档,并将查询结果发送到显示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石油大学,未经西安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6936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气质量信息提示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智能终端设备防盗方法及智能终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