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03757.7 | 申请日: | 2015-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617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周华堂;顾爱军;杨忠兵;李春成;张宇航;周帆;陈强;谢富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3/85 | 分类号: | C08G63/85;C08G6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卓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9 | 代理人: | 周瑞艳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制备 方法 | ||
1.一种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不使用扩链剂,通过直接酯化缩聚法获得数均分子量超过10万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以丁二酸和丁二醇为原料,丁二酸和丁二醇用量的摩尔比为1.2-2.2:1,按比例配料的丁二酸和丁二醇在40-80kPaA、135-160℃下进行负压酯化反应,然后在2-4kPaA、170-210℃下进行缩聚反应制得高分子量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全程反应均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所述催化剂为以有机磷化合物和有机钛化合物为原料进行配位反应生成的钛-磷配位复合催化剂,所述催化剂的用量与所述丁二酸的用量的摩尔比为0.03%-3%,所述催化剂制备中各原料的加入顺序为:
当原料中有受阻酚类抗氧剂时,将1,4-丁二醇、有机磷化合物和受阻酚类抗氧剂置于反应釜中进行充分搅拌混合后,缓慢加入有机钛化合物;
或者,
当原料中没有受阻酚类抗氧剂时,将1,4-丁二醇和有机磷化合物置于反应釜中进行充分搅拌混合后,缓慢加入有机钛化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酯化阶段一次加入,在酯化和缩聚反应阶段均产生催化作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反应和缩聚反应在同一个反应装置中进行,通过减压升温方式实现由酯化反应的温度和压力条件至缩聚反应的温度和压力条件的转化。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反应时间为3-4小时,所述缩聚反应2-3小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酯化反应时间为3.5小时,所述缩聚反应2.5小时。
6.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得的所述高分子量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数均分子量为10万以上,拉伸强度为36MPa以上,断裂伸长度为250%以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催化剂的原料中还包括1,4-丁二醇,包括或不包括受阻酚类抗氧剂,各原料的质量配比为:1,4-丁二醇20~95质量份,钛酸酯5~50份,有机磷化合物5~50份,受阻酚类抗氧剂0~30份,制备所述催化剂的方法为:当原料中有受阻酚类抗氧剂时,将1,4-丁二醇、有机磷化合物和受阻酚类抗氧剂置于反应釜中进行充分搅拌混合后,缓慢加入有机钛化合物,并升温至40~200℃,反应0.5~12h,得到均相液态钛-磷配位复合催化剂;当原料中没有受阻酚类抗氧剂时,将1,4-丁二醇和有机磷化合物置于反应釜中进行充分搅拌混合后,缓慢加入有机钛化合物,并升温至40~200℃,反应0.5~12h,得到均相液态钛-磷配位复合催化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钛化合物为钛酸四丁酯、钛酸四异丙酯、钛酸四乙酯和钛酸四甲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所述有机磷化合物为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丁酯、磷酸三丙酯、磷酸三戊酯、磷酸三异丙酯、磷酸三苯酯、亚磷酸三甲酯、亚磷酸三乙酯、亚磷酸三丁酯、亚磷酸三丙酯、三异癸基亚磷酸酯、三异丙基亚磷酸酯、三月桂基亚磷酸酯、双(十八烷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亚磷酸三苯酯、苯基二异癸基亚磷酸酯、二苯基异癸基亚磷酸酯、苯基-双(4-辛基苯基)亚磷酸酯、三(4-辛基苯基)亚磷酸酯、三[(4-辛基乙基苯基)]亚磷酸酯、三(壬基苯基)亚磷酸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四(2,4-二叔丁基苯基)-4,4’-联苯基二亚磷酸酯、季戊四醇双二亚磷酸酯二(2,4-叔丁基苯基)酯、双(2,6-二叔丁基-4-甲苯基)季戊四醇亚磷酸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昆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0375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