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分隔及引导结构的内燃机进气管道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06570.2 | 申请日: | 2015-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9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张韦;朱明;陈朝辉;陈贵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35/104 | 分类号: | F02M35/104;F02M35/10;F02M61/14;F02M25/10;F02M25/07;F02M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隔 引导 结构 内燃机 管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分隔及引导结构的内燃机进气管道,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发动机的进气管-进气道,作为发动机进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功能通常是供给足以维持发动机稳定工作的进气流量,并且提供以发动机工况相匹配的进气涡流、滚流或湍流等缸内气体流动形式,不但保证进入燃烧室内的燃料能够有充足的空气进行燃烧反应,还需创造有一定强度的缸内气体运动,以利于燃料与空气的混合,以及加快缸内火焰传播速度,提升燃烧速率。传统发动机进气管-进气道的设计,通常只针对空气作为单一组分的进气加以考虑,因此其设计均为一个单一的进气通道。但是,随着越来越严格的汽车污染物排放法规的实施,传统发动机仅仅依靠的单一空气的进气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发动机为了达到排放标准,必须采用例如EGR技术(废气再循环)、富氧燃烧(OxygenEnrichedCombustion-OEC)、气道喷射(PortFuelInjection-PFI)、双燃料燃烧(DoubleFuelCombustion-DFC)、活化控制压缩燃烧(ReactivityControlledCompressionIgnition-RCCI)、预混合压缩燃烧(PremixedChargeCompressionIgnition-PCCI)、低温燃烧(LowTemperatureCombustion-LTC)等燃烧控制技术或新型燃烧模式,而上述技术的采用通常需要在气道内通入不同气体(EGR废气或富氧等辅助燃烧类气体)或喷入不同理化特性的燃料(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二甲醚等气体类或低沸点类燃料),从而达到改善燃烧抑制污染物排放的目的。但是受传统发动机只考虑单一空气进气的进气管-进气道的限制,不同的助燃类气体或气道喷射的燃料在进气管-进气道内将提前混合,难以对其在缸内的分布及浓度场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导致各进气组分难于发挥最大效用。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带分隔及引导结构的新型内燃机进气管-进气道,对进入发动机气缸的不同组分气体进行有效的分隔、引导以及管理,从而实现新型燃烧模式,以及充分发挥不同组分气体的最大功效,使发动机实现高效低排放的清洁燃烧。
通过在进气管-进气道内设计分隔和引导装置,并且可根据不同类型发动机的不同进气需求,对进气管-进气道内的不同数量、种类的进气组分进行分隔、引导,在进气门开启的时刻,将各种气体送入气缸内特定的位置,实现不同组分在燃烧室内的浓度梯度分布,从而实现对缸内燃烧路径的控制,达到提升内燃机热效率以及抑制排气污染物的目的。其特点是:在进气管与进气道内设计起始于进气口,末端延伸至进气门的薄壁进气分隔板和空间引导分隔管。通过分隔引导装置,在进气管和进气道内形成各自独立、连续的进气通道,并保证在进气门关闭时刻各个进气通道间密封良好。进气分隔板/管的外形及尺寸需要随进气管-进气道截面形状变化而变化,并使之与进气管-进气道沿气体流向的几何中心空间连线平行,保证进气管-进气道内各个进气通道内的气体流动方向及流动特性不被分隔、引导装置所干扰,且在各个通道内的气体组分将随该通道在进气管-进气道内的位置而被送入缸内的特定位置。根据发动机不同的燃烧模式需求,调整分隔板/管布置形式及分隔进气通道数目,既可形成对缸内特定的燃料或气体分层形式的控制,从而实现对发动机燃烧路径与燃烧模式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065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柴油滤清机
- 下一篇:具有可变阀的可变进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