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整体式经编间隔织物杀菌过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26670.1 | 申请日: | 2015-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20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陈亚阳;李少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福联精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9/14 | 分类号: | B01D39/14;B32B5/16;B32B37/24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2123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整体 式经编 间隔 织物 杀菌 过滤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材料,尤其是涉及一种整体式经编间隔织物杀菌过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用于空气净化和水净化的滤料可分为具有深层过滤作用的多孔型滤料、具有表面过滤作用的织物型滤料和复合型滤料。多孔型滤料大多为针刺布和溶吹无纺布,其特点是纤维组织疏松,较大的颗粒杂质被截留在纤维表面,而细微颗粒则被捕捉于滤材深层中,因此具有较高的过滤效率。但这种滤料纤维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具有随机性,填充储杂体积有限。织物型滤料所具有的表面过滤模式,易造成滤料表面堵塞,该类滤料比较适用于精度较低的粗滤场合,过滤精度不高。复合型滤料是将纤维网平铺在基布上,然后用针刺或水刺工艺使其成型,具有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的优点,其缺点是纤网中纤维杂乱排列,填装密度不能最大化,且基布的存在使滤料的透水透气性降低。
中国专利CN201889127U公开一种无骨架滤料,滤料由纤维规格为(2~2.5)D×(76~81)mm的涤纶或丙纶网状纤维层多层叠压形成平面型针刺毡滤料,各层滤料纤维之间形成空间交错排列,构成三维结构。这种滤料虽然孔隙率有所提高,透水透气性能有所改善,但由于缺少基布的增强作用,滤料强度不是很好。另外,这种滤料由于滤料纤维随机排列,填装密度不能最大化,且由于纤维疏密不均,容易导致滤料抗污能力下降,纤维排列紧密部分容易藏污纳垢且不易清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过滤材料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整体式经编间隔织物杀菌过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所述整体式经编间隔织物杀菌过滤材料由上面层、下面层和中间连接层组成,中间连接层的三维空间中填充有活性炭。
所述整体式经编间隔织物杀菌过滤材料的间隔纱排列呈1X1形,间隔织物结构呈“工”字形。
所述活性炭可采用木质活性炭或果壳活性炭,所述果壳活性炭可选自椰壳活性炭、杏壳活性炭,桃壳活性炭、枣壳活性炭、核桃壳活性炭等中的至少一种,优选椰壳活性炭。
所述活性炭可以是不定形颗粒活性炭、粉状活性炭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不定形颗粒活性炭。
所述不定形颗粒活性炭的粒度可为16~150目,比表面积可为600~2000m2/g,优选粒度为32~120目,比表面积为900~1350m2/g。
所述整体式经编间隔织物的厚度可为3~60mm,优选20mm。
所述上面层、下面层可采用聚酯超细纤维面纱编织,所述聚酯超细纤维面纱的规格可为300~600D,优选400D。
所述中间连接层的单丝可为普通化纤长丝、纳米银长丝和皮芯双组份复合长丝的混合单丝,混合比例可为94/2/4、94/3/3、94/5/1,优选94/3/3。
所述化纤长丝可为聚酯低弹丝、聚丙烯或聚酰胺长丝,优选聚酯低弹丝。
所述纳米银长丝可选自纳米银聚酰氨长丝、纳米银聚酯长丝、纳米银聚丙烯长丝等中的一种,优选纳米银聚酯长丝。
所述皮芯双组份复合长丝核芯可选自聚酯、聚酰胺、聚丙烯等中的一种,优选聚酯,所述聚酯熔点为180~240℃,优选210~240℃。皮芯双组份复合长丝皮层可选自低熔点聚酯、聚丙烯、聚乙烯等中的一种,优选低熔点聚酯。所述低熔点聚酯的熔点可为100~180℃,优选100~150℃。
所述聚酯低弹丝、纳米银聚酯长丝和皮芯双组份聚酯长丝的直径可为0.10~1mm,优选聚酯低弹丝、纳米银聚酯长丝的直径为0.12mm,皮芯双组份复合长丝直径为0.15mm。
所述活性炭颗粒用气流输送的方法填充于三维经编间隔织物中间;所述气流输送的方法为变流量输送方法,所述变流量输送方法的流量变化范围为3~6倍,所述输送气流为空气。
所述活性炭颗粒对经编间隔织物的填充是在后整理热定型过程中完成的,所述热定型温度为120~180℃。皮芯结构双组份聚酯纤维在热定型过程中使皮层熔解,以气流输送的方法填充于三维经编间隔织物中间的活性炭颗粒均匀粘结于于皮芯结构双组份聚酯纤维表面。
现用于空气过滤的滤料多为针刺布和溶吹无纺布,这种方法生产的滤料强度不是很好,且纤维网纤维随机排列,填充储杂体积有限。另外,活性炭填充中多采用直接填充,不施加任何固定,或者在活性炭表面施以粘结剂,前者活性炭颗粒易脱落,造成过滤后气体或水质的二次污染,后者粘结剂易堵塞活性炭颗粒吸附表面,吸附除杂效率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福联精编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福联精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266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