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叉车变速箱运输的组合码放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28649.5 | 申请日: | 2015-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38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余双前;王庆华;司育进;郑吉先;王多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1/04 | 分类号: | B65G1/04;B65G57/03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34114 | 代理人: | 徐伟 |
地址: | 23060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叉车 变速箱 运输 组合 码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车辆制造的生产物流领域,具体涉及用于叉车变速箱运输的组合码放架。
背景技术
现代工业制造逐步向模块化、专业化生产发展,部件生产一般在专业生产基地制造,然后配送给各个整机生产制造公司。叉车变速箱是叉车核心部件,在专业制造地完成生产后,需要运输到叉车整车制造基地进行装配。
目前的叉车变速箱运输流程如下:从变速箱部装线下线的变速箱首先被吊到托盘上,然后通过托盘铲运到发货场地,接着在发货场地将每台变速箱依次吊到卡车上,并且每层变速箱之间用枕木隔断并用铁丝连接。经过卡车运送到整机制造厂家后,再次依件吊起变速箱、卸货到托盘上,最后铲运托盘到叉车总装线。
现有叉车变速箱运输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1)、多次吊起工件时工件之间容易磕碰,与多个托盘接触也容易磕碰和污染,同时托盘转运过程中工件由于没有定位也容易损伤齿轮,影响了变速箱的质量;(2)、变速箱通过卡车运输,每件都需要依次吊到卡车上、枕木隔断,到货后依次吊起下件,装车和卸车效率极低,劳动强度大;(3)、变速箱转运流程繁琐,运输到整机生产厂家后,不能直接上总装线,影响了制造的生产组织,不利于生产管理。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叉车变速箱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工件易碰撞、吊起工件时易与托盘碰撞、运输效率低等缺陷,本发明设计了用于叉车变速箱运输的组合码放架。
用于叉车变速箱运输的组合码放架,包括纵向码放一层以上的运输架;所述运输架包括外围的主框架1、设在主框架内的限位组件;所述主框架1为上、下两层的矩形框架,主框架1的下层矩形框的四个拐角处为竖直设置的插管5,插管5的两端均为敞口;下层矩形框的两根纵梁和两根横梁均固接在插管5的底端;
所述主框架1的上层矩形框的两根上纵梁2、两根上横梁均固接在插管5的上端,再由两根以上的隔离横梁3将所述的上层矩形框分隔成宽度相等的三个以上的限位区,所述隔离横梁3的两端均固结在上纵梁2上;
所述限位区内均设有限位组件,且相邻两限位区内的限位组件呈旋转180°的中心对称设置;
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三根以上的支撑杆,其中一根支撑杆位于限位区的一端,剩余支撑杆位于限位区的另一端,所述支撑杆均与上纵梁2平行。
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三根支撑杆,其中一根支撑杆固接在限位区的一端、为第一支撑杆4,剩余两根支撑管固接在限位区的另一端、分别为第二支撑杆20和第三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0位于第三支撑杆21内侧;
所述第一支撑杆4的顶面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块9、第二定位块8,第一定位块9的两相邻侧面的顶部均为竖直的第一挡块91,两块第一挡块91形成横截面呈“L”状的定位口;所述第二定位块8与第一定位块9结构相同,且第二定位块8与第一定位块9呈对称设置;第一定位块9的定位口和第二定位块8的定位口均朝向限位区中部;
所述第二支撑杆20的顶面两端均设有纵截面呈倒“V”字状的第二限位块10,且在两第二侧限位块10之间的第二支撑杆20上竖直设有端限位块11;
所述第三支撑杆21的顶面两端均设有纵截面呈倒“V”字状的第三限位块12。
所述主框架1的上层矩形框内设有三根隔离横梁3,所述三根隔离横梁2将所述的上层矩形框分隔成四个限位区,每个限位区内均设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三根支撑杆,分别为所述的第一支撑杆4、所述的第二支撑杆20、所述的第三支撑杆21。
相邻两层运输架对应位置的上、下两根插管5内均配合插设有插杆13;所述插杆13的上端头15呈四棱台状,插杆13的上、下两端均固定套设有管套14;
所述插杆13上、下两端的管套14分别与对应位置的上、下两根插管5的端口接触、实现相邻两层运输架的纵向限位连接。
在顶层运输架的四根插管5上端口内均配合插设有插杆13,位于宽度方向的两根插杆13之间均连接有横向拉杆16,横向拉杆16通过两端设有的第一管套161配合套设在插杆13上;
在长度方向的两根插管5之间均连接有纵向拉杆17,纵向拉杆17通过两端设有的第二管套171配合套设在插杆13上,两根横向拉杆16与两根纵向拉杆17形成长方形护拦。
所述插管5上端部的外侧竖直连接有呈倒“U”字状的吊钩6。
所述主框架1的下层矩形框两纵梁的端部均贴合设有垫块7。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286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方便货物转运的取料机
- 下一篇:一种广告环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