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摇头型微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35939.2 | 申请日: | 2015-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23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9 |
发明(设计)人: | 鹿存跃;李冲;马艺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2/00 | 分类号: | H02N2/00;H02N2/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刘翠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超磁致 伸缩 材料 头型 微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超磁致伸缩材料应用领域的装置,具体的是一种适宜于无线驱动的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摇头型外部磁控微电机。
背景技术
摇头型电机是压电电机的一种重要类型,通常,摇头型电机利用了定子两个对称的一阶弯曲振动模态,这两个振动的复合使得定子驱动端面的质点产生椭圆运动轨迹,再通过定子和转子之间的摩擦作用驱动转子转动。基于弯曲振动模态的摇头式压电电机,由于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成本低、重量轻和体积小等,一直是近年来微型驱动器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部分摇头式微电机已经被成功应用到微小型镜头的调焦系统和医疗器械等方面,此外,该类微电机在可以植入组织的微型诊断探头和微型治疗执行器的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如:人体消化道诊疗微型胶囊系统(内窥镜、参数检测、药物的遥控释放等)。
摇头型压电微电机多采用两相电压激励,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520011396.6曾提出利用四片压电陶瓷构造摇头型压电电机的方法,该电机为双相电激励模式,需要在压电材料的电极表面引线,并且驱动和控制电路较复杂;同时,该结构不能实现外部的馈能。而超磁致伸缩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室温下就具有的良好伸缩性能,因此利用超磁致伸缩材料制作成的驱动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另外,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激励源为外部磁场,因而可以实现无电缆驱动,将可能在更微小的体积范围实现精密驱动,并获得更大的输出力矩。目前已经出现了各种高性能的超磁致伸缩微位移驱动器,但是这些驱动器大部分都是直线的,而基于旋转的磁致伸缩驱动器较少。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10138284.5提出的磁致伸缩体致动器,利用了磁致伸缩材料的伸缩效应来推动刚性导磁棒运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0710061674.2则提出了一种利用磁致伸缩装置构造直线电机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具有磁场强度相位差的永磁铁激励磁致伸缩材料以及相应的箝位机构,进而实现尺蠖运动的直线电机。上述驱动器中的磁致伸缩棒均工作在非共振状态,因而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摇头型微电机,利用本发明设计的电机,可以不使用电磁线圈,而直接采用外部磁场激励,同时,电机工作在共振状态,两个工作模态为空间上有一定夹角的一阶弯曲振动模态,因而电机的效率较高。此外,电机定子上添加的压电陶瓷单元,可以用来实现能量转换,或监测电机的实时运行状态。其原理是:当电机振动时,会在压电材料的表面产生电位差(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并且电位差的大小会随着电机振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可以根据相位差的大小来判断电机的实时运行情况。同时,压电材料还实现了能量转换功能,可以将电机的振动能转换为电能输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摇头型微电机,包括定子、转子和预压力系统;其中:所述定子为中空结构,所述转子的输出轴轴向贯穿于整个定子;所述转子与定子之间通过预压力系统压紧在定子的金属匹配端的驱动面上;
所述定子包括金属基体以及粘贴于金属基体外表面的至少一片磁变形体,多片磁变形体在金属基体的外表面呈一定角度设置;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磁变形体发生形变,使定子形成不对称结构,由于定子的不对称结构,将在定子上激励出弯曲摇头振动,使得定子与转子相接触的金属匹配端的驱动面上的质点的运动轨迹为椭圆,定子通过摩擦驱动转子旋转。
优选地,所述金属基体为圆筒形结构,圆筒形结构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个轴向延伸的平面,所述磁变形体粘贴于对应的平面上;多个平面之间设有夹角。
优选地,所述磁变形体采用超磁致伸缩材料。
优选地,所述磁变形体的磁化方向沿轴向。
优选地,所述定子的金属基体外表面还设有压电材料体,所述压电材料体上设有引出电极,用以实现能量转换或监测电机的实时运行状态。
优选地,所述外加磁场采用叠加的交变磁场和恒定的偏置磁场。
优选地,所述定子工作时处于共振状态下,定子的工作模态为两个在空间上有一定夹角的一阶弯曲振动模态。
优选地,所述定子的金属匹配端的驱动面可以采用平面或锥面。
优选地,所述定子和/或转子上开有齿槽,所述齿槽的齿端粘贴有摩擦材料;或
所述定子和转子上同时附着上摩擦材料,形成摩擦副。
优选地,所述齿槽具体开具在定子的金属匹配端的驱动面位置和/或与驱动面接触的转子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359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