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介质损耗浇注体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46574.3 | 申请日: | 2015-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1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2 |
发明(设计)人: | 费根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凯欧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1/12 | 分类号: | C08L71/12;C08L79/04;C08L27/18;C08K3/00;C08K5/12;C08G73/06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顾伯兴 |
地址: | 215101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介质 损耗 浇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型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介质损耗浇注体。
背景技术
在电场作用下,由电能转变为其它形式的能,统称为介质损耗。它是导致电介质发生热击穿的根源。电介质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称为电介质损耗功率,简称电介质损耗。新材料的开发与研究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先导。复合材料是新型材料,因其耐电压、重量轻、可设计、耐高温、耐折等多样化的功能和出色的性能,在近30年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交通、机械、建筑、化工、生物医学和体育等领域。随着材料开发和应用,复合材料已形成网络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当中。
现在许多电子产品例如通讯类电子产品等,工作频率不断提高,要求封装互连用印制电路板基材的介质损耗应当尽可能地降低。在电场作用下,介质中会有泄漏电流流过,引起电导损耗。气体的电导损耗很小,而液体、固体中的电导损耗则与它们的结构有关。电导损耗,实质是相当于交流、直流电流流过电阻做功,故在这两种条件下都有电导损耗。绝缘好时,液、固电介质在工作电压下的电导损耗是很小的,与电导一样,是随温度的增加而急剧增加的。由于受主掺杂无机材料中氧空位的迁移,使用后不久,材料的绝缘电阻就大幅下降,材料的性能严重劣化,在不同温度存在多种相变,尤其以120℃附近的相变对介电性能影响最大,现有材料在上述温度会产生介电常数突然大幅增加的现象,并引起电容突变,影响电路的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介质损耗浇注体,其具有低介质损耗,可作为高频电子电路材料应用。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介质损耗浇注体,由胶液浇注后制成;所述胶液由以下质量份的原料制备得到:
填料8~15份
聚苯醚45~50份
氰酸酯单体16~20份
苯基三乙氧基硅烷8~10份
环戊二烯基三羰基铁0.01~0.05份
纳米聚四氟乙烯颗粒3~5份
胺基化合物9~11份
丙烯酯单体9~14份
所述活性填料由以下方式制备,按重量份,将1份三苯基氯硅烷分散于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0.6份二乙基镁与0.05份钛酸乙酯;然后于120℃下水热反应3小时;然后过滤反应液,滤饼烘干后于500℃煅烧3小时,自然冷却后再于850℃烧结1小时,得到填料;
所述氰酸酯单体的分子结构式为:
所述胺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为:溶于乙醇
所述丙烯酯单体由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偏苯三甲酸三丙烯酯组成。
本发明中,所述填料的平均粒径为250nm;所述纳米聚四氟乙烯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50nm;所述聚苯醚的分子量为1.8~2.4万;所述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偏苯三甲酸三丙烯酯的质量比为1︰0.8。
本发明中,优选的,所述树脂基复合体系由以下质量份的原料制备得到:
填料12份
聚苯醚50份
氰酸酯单体20份
苯基三乙氧基硅烷8份
环戊二烯基三羰基铁0.03份
纳米聚四氟乙烯颗粒4份
胺基化合物10份
丙烯酯单体11份。
无机材料与基体聚合物的介质损耗相差较大,存在着比较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在有机无机两相问存在着两相混和的相界层;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无机相密集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影响粒子与聚合物良好粘结,可能造成填料团聚,气孔增多,使复合材料介质损耗性能下降;并且由于无机物本身的脆性,材料的韧性也呈下降趋势。填料本身性质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有直接影响,如尺寸、形状、介电性等,就颗粒尺寸而言,在一定范围内颗粒尺寸越小,填料容易与有机物实现均匀混合,且与聚合物基体的界面就越多,在极化过程中界面极化效应越显著,从而极大地影响材料介质损耗;而在纳米尺寸范围,填料的晶格及饱和极化率变化也会造成复合材料介电性能改变。本发明利用无机物的介电性能和聚合物的优良力学性能及可加工性,经工艺复合,由于复合效应,材料能同时充分发挥颗粒和聚合物的优良特性,得到介质损耗与力学性能优异的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凯欧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凯欧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465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