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向原位开窗的局部梯度结构血管支架覆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48698.5 | 申请日: | 2015-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303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1 |
发明(设计)人: | 林婧;王璐;杜佳;王富军;关国平;朱丹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07 | 分类号: | A61F2/07;D03D1/00;D03D13/00;D03D1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向 原位 开窗 局部 梯度 结构 血管 支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面向原位开窗的局部梯度结构血管支架覆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成型织造的弱结构原位开窗区域、加固结构原位开窗加固区域及正常结构区域,弱结构原位开窗区域、加固结构原位开窗加固区域及正常结构区域相互交织,其中:
加固结构原位开窗加固区域包括分别位于每个弱结构原位开窗区域上边缘、下边缘、左边缘及右边缘的加固区域一、加固区域二、加固区域三及加固区域四,加固区域一及加固区域二沿周向延伸,加固区域三及加固区域四沿径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原位开窗的局部梯度结构血管支架覆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弱结构原位开窗区域的形状为矩形或椭圆形;弱结构原位开窗区域的织造长度为6-12mm;弱结构原位开窗区域的织造宽度为6-12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原位开窗的局部梯度结构血管支架覆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结构原位开窗加固区域所形成的环状带的织造宽度为1.5-6mm,该环状带为环状矩形或环状椭圆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原位开窗的局部梯度结构血管支架覆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弱结构原位开窗区域的织造长度和所述加固结构原位开窗加固区域所形成的环状带的织造宽度的比例为2∶1-4∶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原位开窗的局部梯度结构血管支架覆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弱结构原位开窗区域的数量为1-4个。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原位开窗的局部梯度结构血管支架覆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弱结构原位开窗区域的顶破强度为30-80N。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原位开窗的局部梯度结构血管支架覆膜的应用,使用直径为6-12mm的非顺应性球囊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原位开窗的局部梯度结构血管支架覆膜原位开窗后,开窗孔面积是所述弱结构原位开窗区域面积的1.0-1.2倍,开窗孔最大撕裂长度是所述弱结构原位开窗区域织造长度的1.0-1.2倍。
8.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原位开窗的局部梯度结构血管支架覆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确定织物覆膜的结构参数
通过调控纺织结构参数实现:弱结构原位开窗区域的织物覆膜选择弱结构;加固结构原位开窗加固区域的织物覆膜选择加固结构;正常结构区域选择正常结构;
第二步,在机织机上进行管状织物覆膜的一体成型织造,在织造加固结构原位开窗加固区域的特殊效应平纹组织时,加固区域三及加固区域四的纬纱不变,新的经纱通过对原来2-3根的经纱轻微加捻得到;而加固区域一和加固区域二的经纱不变,新的纬纱通过对原来2-3根的纬纱轻微加捻得到;纱线加捻时,捻回数不超过2捻/cm,新的经/纬纱的单丝根数变为原来经/纬纱的2-3倍;
第三步,织造完成后,将制得的织物覆膜清洗烘干,套在不锈钢棒上在180-210℃温度下进行热处理3-14min,最终得到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面向原位开窗的局部梯度结构血管支架覆膜。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弱结构原位开窗区域是联合组织中的条格组织、皱组织、透孔组织、简单蜂巢组织、变化蜂巢组织、网目组织或花式凸条组织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加固结构原位开窗加固区域是平纹组织、特殊效应的平纹组织、经二重组织、或纬二重组织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正常结构区域是平纹组织或是斜纹组织中的任意一种。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得到的面向原位开窗的局部梯度结构血管支架覆膜的长度为5-20cm,内直径为10-30mm,最大壁厚为0.10-0.1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4869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试验装置、试验方法
- 下一篇:清洗用于混合接合的衬底表面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