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芽五谷杂粮粉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63439.X | 申请日: | 2015-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49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章清杞;李晓燕;陈幼玉;郑宝东;陈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7/10 | 分类号: | A23L7/10;A23L11/00;A23L25/00;A23L33/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芽 五谷杂粮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芽五谷杂粮粉及其制备方法,以18种五谷杂粮为原料,通过科学发芽和加工手段,经膨化、粉碎、过筛、调配、包装等工艺生产而成的适合成年人食用的具有保健功能的配方五谷杂粮粉。该发芽五谷杂粮粉富含γ‑氨基丁酸、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超氧化物歧化酶、膳食纤维、谷胱甘肽、谷维素、植物甾醇、抗坏血酸、胡萝卜素、强心甙等多种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活性物质,具有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预防消化道癌症、抗衰老等诸多保健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芽五谷杂粮粉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医食同源,食用具有保健和预防疾病作用的功能性食品对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病效果显著。但是目前市场上可供人们选择且能起预防和治疗作用的保健食品较少。我国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饮食结构被破坏,人们食用谷物杂粮类食品的比例逐渐减少,导致饮食失调,身体健康状况变差,因此开发谷物杂粮类的健康保健食品成为趋势。
种子经发芽后,由于其体内各种物理和生化反应,种子中的功能性营养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都会显著增加,且有些种子经发芽后,其口感也变得更佳。如玉米的粗糙感、回生味、大豆的胀气性、豆腥味、糙米的生硬感、米糠味都得到很大改善甚至消失,形成独特的香甜风味和良好口感。最重要的是,发芽过程中一些功能因子的增加,如大豆发芽后异黄酮、γ-氨基丁酸、抗坏血酸、尼克酸、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C、纤维素、矿物质等含量显著增加,使得其保健功能明显增强。发芽玉米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发芽糙米中的γ-氨基丁酸、六磷酸肌醇、膳食纤维等量显著增加。发芽可以提高花生蛋白质溶解度,并提升了花生蛋白质的功能特性,改善了蛋白质的加工特性,扩大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花生的利用价值。发芽可以增加莲子胚乳的营养质量和功能性质,而降低其抗营养性质,莲子发芽是改善莲子和莲心的营养质量好的方法。
在传统加工方法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生理活性特点的新兴食品深加工技术,并提供新一代功能性的主食产品,既可以弥补我国营养资源的不足,又能够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创造新的财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发芽五谷杂粮粉及其制备方法。精选18种富含各种保健功能成分的五谷杂粮原料,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发芽处理,使其功能营养种类和含量大大增加,并通过科学配比和加工,生产出适合成年人食用的保健配方食品。该杂粮粉具有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预防消化道癌症、抗衰老等诸多保健功能。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芽五谷杂粮粉,由以下组份组成:发芽大豆粉、发芽豌豆粉、发芽绿豆粉、发芽豇豆粉、发芽蚕豆粉、发芽鹰嘴豆粉、发芽巨胚黑米粉、发芽红米粉、发芽黑糯玉米粉、发芽小麦粉、发芽苦荞麦粉、发芽燕麦粉、发芽高粱粉、发芽薏米粉、发芽莲子粉、发芽花生粉、发芽芝麻粉、发芽葵花籽粉、脱脂奶粉、麦芽糊精、低聚异麦芽糖。
所述的杂粮粉各组份按重量百分比计为:发芽大豆粉3-5%、发芽豌豆粉4-7%、发芽绿豆粉3-5%、发芽豇豆粉2-3%、发芽蚕豆粉3-4%、发芽鹰嘴豆粉3-4%、发芽巨胚黑米粉5-8%、发芽红米粉4-6%、发芽黑糯玉米粉4-7%、发芽小麦粉5-7%、发芽苦荞麦粉3-5%、发芽燕麦粉6-8%、发芽高粱粉5-7%、发芽薏米粉4-6%、发芽莲子粉5-8%、发芽花生粉3-5%、发芽芝麻粉2-4%、发芽葵花籽粉3-5%、脱脂奶粉4-5%、麦芽糊精3-5%、低聚异麦芽糖5-7%;各组份百分比之和为100%。
所述的杂粮粉各组份按重量百分比计优选为:发芽大豆粉4%、发芽豌豆粉6%、发芽绿豆粉4%、发芽豇豆粉3%、发芽蚕豆粉3%、发芽鹰嘴豆粉4%、发芽巨胚黑米粉6%、发芽红米粉5%、发芽黑糯玉米粉5%、发芽小麦粉6%、发芽苦荞麦粉4%、发芽燕麦粉7%、发芽高粱粉6%、发芽薏米粉5%、发芽莲子粉7%、发芽花生粉5%、发芽芝麻粉3%、发芽葵花籽粉4%、脱脂奶粉4%、麦芽糊精3%、低聚异麦芽糖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634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