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锥栗优势共生菌根菌的人工培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88879.0 | 申请日: | 2015-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74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袁德义;刘冬明;邹锋;朱周俊;张旭辉;谭露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01G7/06;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朋飞 |
地址: | 410004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锥栗 优势 共生 菌根 人工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锥栗优势共生菌根菌的人工培养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取锥栗菌根菌子实体,采集菌盖与菌柄交汇处的菌肉组织块;(2)将菌肉组织块置于平板培养基中,在25~28℃下培养至菌肉组织萌发出菌丝后,将菌丝转接,在25~28℃下培养至菌丝长满培养基,获得纯菌丝;(3)挑取所述纯化菌丝,接种到改良MMN液体培养基中发酵培养,获得菌液;(4)将菌液接种到扩大培养料中,在25~28℃下培养至菌丝长满培养容器,获得锥栗菌根菌剂。本发明锥栗菌根菌的人工培养方法,操作简单,利用发明培养得到的锥栗菌根菌回接锥栗幼苗时侵染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菌根菌人工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锥栗菌根菌人工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是由植物营养根系与土壤真菌共生形成的,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外生菌根真菌可以扩大宿主植物根系的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产生多种有机酸、酶、抗生素等物质,加速生态系统中有机物和氮、磷、钾、钙、镁等的无机物循环,改善植土壤营养状况,促进宿主植物生长,同时对根部土传病害有拮抗作用,能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外生菌根真菌影响宿主植物根际的微生物组成和数量,在建设苗圃、引进树种中应用外生菌根真菌可以提高成活率,外生菌根真菌在干旱地及撂荒地等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造林作用更加明显。外生菌根真菌侵染宿主植物根系后,一方面形成哈蒂氏网和菌套,另一方面菌丝向外延伸形成致密的菌丝网,甚至形成菌索。由于多数外生菌根真菌对寄主不具有严格的专一性,外延菌丝伸展过程中接触到其它可与其共生的寄主植物的根系后也可再度侵染,形成根间的菌丝桥。菌丝桥的建立使不同植株之间形成了源库关系,使植物间可传递N、P、K和水分等物质,从而使受体植物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锥栗根系与外生菌根菌存在共生关系。在锥栗栗园林下,可以看到不同形状和颜色的锥栗菌根菌的子实体,如马勃、饿膏菌、牛肝菌、红菇和鸡枞菌等。
外生菌根真菌对锥栗的正常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提高锥栗根系对土壤中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锥栗多生长在山区,在土壤贫瘩的锥栗园,土壤养分含量低,施肥困难。因此,山区的锥栗常因着生位置、株龄不同表现出植株营养状况和生长势很大差别。在锥栗常规嫁接育苗中,由于苗床或培养基中缺乏能与锥栗根系共生的菌根菌,所以,移栽到大田的常规嫁接苗,成活率低,生长发育迟缓。然而,锥栗根系与外生菌根菌的共生关系十分复杂,许多菌根真菌的分离培养比较困难,锥栗菌根化研究还未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锥栗菌根菌人工培养方法,培养得到与锥栗根系有良好共生关系的锥栗菌根菌。
本发明所述锥栗又名珍珠栗,拉丁名为Castanea henryi(Skam)Rehd.et Wils.,壳斗科栗属,落叶乔木,是我国重要木本粮食植物之一。其果实可制成栗粉或罐头;木材坚实,可供枕木、建筑等用;壳斗木材和树皮含大量鞣质,可提制栲胶,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本发明所述锥栗优势共生菌根菌(简称锥栗菌根菌)为与锥栗根系具有优势共生关系的外生菌根菌。具体包括与锥栗根系共生的马勃、饿膏菌、牛肝菌、红菇、鸡枞菌等;优选为与锥栗根系共生的橙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citrinum Pers.)或正红菇(Russulavinosa Lindblad 1901)。
具体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锥栗菌根菌人工培养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1)组织分离:采集野生锥栗菌根菌的子实体;从所述子实体的菌盖与菌柄交汇处,取菌肉组织块;
(2)菌丝培养与提纯:将所述菌肉组织块接种在改良MMN平板培养基上,置于25~28℃下培养至菌肉组织块萌发出菌丝,将所述菌丝转接至新的改良MMN平板培养基上,在25~28℃下培养至菌丝长满平板,获得纯化菌丝;
(3)液体发酵培养:挑取所述纯化菌丝,接种到改良MMN液体培养基中,在25~28℃下振荡培养10~15天,获得菌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未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888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培养光合微生物的方法和生产油脂的方法
- 下一篇:发酵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