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动力电池极柱的预紧连接部件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07750.X | 申请日: | 2015-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616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罗玉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罗观祥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动力电池 连接 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组中各相邻单体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动力电池极柱的预紧连接部件。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由正极板、负极板、电解液以及介于正负极之间防短路的隔膜组成。正极板与负极板被制成薄板或者箔状,然后把电极板及介于其间的隔膜按顺序层叠或者螺旋状缠卷而形成电芯。把电芯装入不锈钢、镀镍的铁、铝金属外壳或者薄膜电池容器内,再注入电解液,密封而制成电池。其中,电芯与外部通电是通过与极板连接的极耳和极柱实现的。
目前,由于动力电池环保、安全、寿命长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动力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诸如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车、储能等领域。电池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也要求电池生产设备不断优化和改进来适应电池生产,达到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的目的。当电池大电流放电时,极耳极柱等处如果链接失效,可能会导致发热严重,造成电池局部温度过度提高,进而导致整个电池失效。导致整个电池包的性能和寿命急剧下降。现有单体电池的连接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激光焊接:此方法虽然接触电阻小,但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有不少振动激励,这就使焊接处容易变脆、容易断裂、脱焊,导致产品报废;而且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
2.用螺栓或铆钉锁紧;此方法不受极耳层数的影响,但是极柱与金属预紧连接片之间的接触电阻受锁紧力的影响波动很大,生产工艺复杂,可靠性低,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防振、接触牢靠、工艺简便的一种用于动力电池极柱的预紧连接部件。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极柱的预紧连接部件,包括一安装在动力电池正/负极柱2上方的绝缘部件1,该绝缘部件1具有一固定槽12,固定槽12的上部具有向内延伸的凸缘11;固定槽12的底部开设有动力电池正/负极柱2的容置孔1-1;所述固定槽12内设置有用于压接动力电池正/负极柱2的金属预紧连接结构20。
所述金属预紧连接结构20包括上金属片21、下金属片22,以及置于上金属片21与下金属片22之间的金属弹性部件;在金属弹性部件的张力作用下,使上金属片21与凸缘11相抵,下金属片22与动力电池正/负极柱2相抵,实现整个金属预紧连接结构与动力电池正/负极柱2实现电连接。
所述金属弹性部件为螺旋状弹簧23或者波纹状弹簧24。
所述用于动力电池极柱的预紧连接部件,还包括一个用于固定在动力电池4上方的绝缘板3,所述绝缘部件1固定并分布在绝缘板3上,其分布的位置与各动力电池5待连接的正/负极柱的位置相对应;在对应于固定槽12底部的容置孔1-1的位置开设有的贯穿孔,使各动力电池正/负极柱穿过并伸入容置孔1-1内,使其与下金属片22接触,实现整个金属预紧连接结构与动力电池正/负极柱2实现电连接。
所述螺旋状弹簧23的上下两端,分别对应地焊接在上金属片21和下金属片22上。
所述波纹状弹簧24的上下波峰,分别对应地与上金属片21和下金属片22相接触;所述上下波峰中至少有一个波峰焊接在上金属片21或者下金属片22上。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本发明采用的预紧连接装置,应用于动力电池组中的各单体电池正负极的电连接,由于不怕振、连接可靠、不易松动、且不会因为震动而断裂,有效减小了各单体电池正负极之间的接触电阻、局部发热等严重问题,电池连接更可靠,使电池组的性能保持在最佳状态。
本发明造价低廉,技术手段简便易行;当重新更换电池组时可重复使用,并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激光焊接、螺栓或铆钉锁紧等连接方式所带来的缺点和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绝缘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为本发明绝缘部件底部的容置孔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金属预紧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种金属预紧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077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拉力共鸣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碳纤维LED租赁屏箱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