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基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51453.5 | 申请日: | 2015-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48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覃勇;张斌;陈耀;杨慧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3/78 | 分类号: | B01J23/78;B01J23/72;B01J23/825;C07D307/06;C07D307/44;C07D307/33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刘宝贤 |
地址: | 0300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氢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铜基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可溶性铜盐溶解到水中,然后把载体加入到溶液中,通过浸渍法、沉淀法和尿素均匀沉淀法将铜前驱体均匀负载在载体表面,铜的含量控制在5wt%-80wt%,在80-150℃干燥2-12小时除水,得到前驱体样品;
(2)前驱体样品与乙醇混合分散成均匀悬浮液,样品的浓度控制在0.01-0.2g/ml,涂覆在玻璃片表面,蒸干后放置到分子层沉积真空反应腔体中,腔体的温度控制在30-200℃,优化为60-150℃,腔体压力为10-200Pa,按载气与真空反应墙体的体积比为1/5-1/10min-1给腔体通入载气,沉积过程中载气流量固定;
(3)向MLD反应腔体中脉冲反应物使之在样品依次表面发生单分子层反应;
(a)向沉积室通入多元异氰酸酯,使多元异氰酸酯通过强物理吸附吸附在铜盐和载体表面;
(b)通过真空泵抽气除去弱吸附的原料形成单分子层吸附,然后脉冲通入M前驱体发生插入表面半反应;
(c)抽气除去物理吸附的M前驱体后,脉冲再次通入多元异氰酸酯与表面M前驱体物种反应;
(d)抽气除去弱吸附的多元异氰酸酯,脉冲通入多元胺与表面异氰酸根反应生成脲;
(e)抽气除去表面物理吸附的多元胺,并通入多元异氰酸酯和表面胺基反应成脲单元;
(f)重复d-e步骤调节脲单元长度;
(g)重复步骤a-f步骤控制无机有机杂化膜厚度,得到杂化膜包覆铜前驱体的复合物;
(4)将复合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热处理得纳米CuO-MOx复合物,再于还原气氛中还原得Cu-MOx界面催化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基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载体为碳纳米管、碳纤维、石墨烯、SBA-15、γ-氧化铝或二氧化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基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可溶性铜盐为硝酸铜、乙酰丙酮铜、乙酸铜、硫酸铜或氯化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基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浸渍法是通过载体吸附前驱体的溶液后干燥制得,干燥温度为60-150℃,干燥时间为2-12h。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基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沉淀法是通过将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钾等沉淀剂溶液加入到可溶性铜盐溶液中反应,反应温度为20-100℃,老化温度为20-100℃,所得沉淀用水和乙醇分别洗涤3-5次,然后抽滤,在60-150℃干燥2-12h。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基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尿素均匀沉淀法是将可溶性铜盐、尿素按照摩尔比为1/2-1/4溶解到水或乙醇等溶剂中,然后加入一定量载体,溶液升温到80-110度回流1-10h,抽滤、洗涤后在60-150℃干燥2-12h。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基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M前驱体为乙基锌、甲基锌、三甲基铝、乙基镁、三甲基镓或烷基锆烷基化合物。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基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多元胺为乙二胺、C2-C10芳香族或脂肪族多元胺。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基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多元异氰酸酯为二异氰酸酯或C4-C12多元异氰酸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基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沉积原料脉冲时间为0.015s-1200s,半反应时间为5s-3000s,抽气时间为5s-120s,反应原料预热温度为10℃-200℃。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铜基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沉积原料脉冲时间为0.02-500s;半反应时间为5s-1000s;抽气时间为15s-3600s,反应原料预热为20-120℃。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基加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a-f沉积循环次数为1-1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5145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