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裂化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72014.2 | 申请日: | 2015-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07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4 |
发明(设计)人: | 王迪;张久顺;魏晓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55/06 | 分类号: | C10G5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周建秋;王浩然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裂化 催化裂化反应 方法和装置 原料油 催化裂化汽油 待生催化剂 吸附反应 苯胺 吸附 汽油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催化裂化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将传统催化裂化反应所得的待生催化剂与原料油进行吸附反应,然后将吸附后原料油进行催化裂化反应。在本发明的装置上采用该方法能够降低催化裂化汽油中苯胺的含量,提高汽油质量,降低NOx排放,并同时可以降低催化裂化产品中的硫含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裂化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原油的重质化和劣质化,原油中硫、氮及重金属杂质含量越来越高。含氮化合物会对催化裂化加工过程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导致催化剂中毒,影响产物分布和转化率,并使FCC汽油质量下降。汽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存在会导致汽油颜色变深、诱导期变短,同时,汽油中的含氮化合物燃烧产生氮氧化合物(NOx),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城市细粒子污染等,严重危害环境。汽油中的含氮化合物主要是苯胺类,苯胺类物质的存在,会导致汽油颜色变深,易产生胶质。当汽油中的胶质含量过高时,会在燃烧过程中产生胶质、积炭,导致进气系统产生沉积物和使进气阀发生粘结,进而损坏发动机,引起一系列故障。汽油中苯胺类物质的存在还会缩短汽油诱导期,降低汽油的氧化安定性,使汽油贮存时生成胶质的倾向增大。同时,还可能使汽车配件中的塑料及橡胶材料产生溶胀,引起漏油,燃烧后汽车尾气中NOx含量增大,污染环境。所以,在环保要求和汽油质量标准日趋严格的形势下,降低汽油中苯胺含量已势在必行。
US5051163公开了一种高氮原料催化裂化方法,其主要内容为,再生器来的再生催化剂一部分进入预接触区,与高氮原料油在一定温度下接触一段时间后,一起进入反应区,与另一部分再生催化剂接触,进行催化裂化反应。反应油气与待生催化剂分离后,待生催化剂去再生器再生,反应油气进入后续加工过程。该方法可以降低进入反应器的原料的氮含量,从而降低产物氮含量,但是高氮原料油与少量再生催化剂接触,由于剂油比过小,脱氮效果不好,且牺牲了这部分再生剂的活性,使反应过程的剂油比也降低,不利于裂化反应。
CN1100115C公开了一种降低汽油烯烃含量及硫、氮含量的催化转化方法,其主要内容为,待改质的汽油进入常规催化裂化的汽提段,与待生催化剂进行接触,降低汽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含量。该方法虽然可以通过对催化裂化汽油的单独改质来降低汽油中苯胺的含量,但操作复杂,能耗高,并且会导致汽油产率降低。
CN1100121C公开了一种降低汽油烯烃含量及硫、氮含量的催化转化方法。其主要内容为,利用常规FCC装置,以待改质的汽油为原料油,与含有少量焦炭的催化剂反应,分离产物和待生剂;待生剂经过汽提,进入再生器内不完全再生后循环使用。该方法可降低汽油中苯胺含量,但汽油单独改质操作复杂、能耗高、经济性不合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催化裂化方法和装置,在本发明的装置上采用该方法能够降低催化裂化汽油中苯胺的含量,提高汽油质量,降低NOx排放,并同时可以降低催化裂化产品中的硫含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催化裂化方法,该方法包括:a、将原料油与催化裂化催化剂接触并进行流化催化裂化反应,得到反应产物和待生催化剂;b、将步骤a中所得反应产物经分离得到干气、液化气、汽油、柴油和重油;将步骤a中所得待生催化剂进行再生,得到的再生催化剂返回到步骤a中作为所述催化裂化催化剂使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原料油先与步骤a中所得待生催化剂在流化床吸附反应器中接触进行吸附反应,并经气固分离后得到吸附后原料油和待生吸附后催化剂,再将所得吸附后原料油进行步骤a所述流化催化裂化反应,并将所得待生吸附后催化剂进行步骤b所述再生,得到所述再生催化剂。
优选地,所述原料油为选自汽油、柴油、减压蜡油、渣油、抽提油、劣质回炼油、焦化蜡油、脱沥青油、原油、页岩油和油砂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吸附反应的条件为:温度为200-500℃,剂油比为2-30,压力为0.1-0.5兆帕,接触时间为2-30秒,催化剂床层密度为100-700千克/立方米。
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原料油预热至100-400℃后再进行所述吸附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720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