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液伺服机构用内嵌式冷却器及冷却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73368.9 | 申请日: | 2015-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329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7 |
发明(设计)人: | 景光辉;张晓莎;朱成林;吕凤实;丁勇;刘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5B21/04 | 分类号: | F15B2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张丽娜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伺服 机构 用内嵌式 冷却器 冷却 方法 | ||
1.一种电液伺服机构用内嵌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该冷却器包括不锈钢壳体(1)、前端板(2)、折流板(3)、管束(4)、后端板(5)和支撑杆(6);
所述的不锈钢壳体(1)为中空圆柱,其一端带有第一法兰(11),另一端带有第二法兰(12),在不锈钢壳体(1)的侧壁上有加强筋(13),加强筋(13)内部带有进油通道(131)和出油通道(132),进油通道(131)的入口在第一法兰(11)上,出油通道(132)的出口在第一法兰(11)上,进油通道(131)出口在中空圆柱内表面且接近第二法兰(12)处;出油通道(132)入口在中空圆柱内表面且接近第一法兰(11)处;
所述的不锈钢壳体(1)通过其两端的第一法兰(11)和第二法兰(12)与伺服机构主体固定连接,并通过柔性石墨进行密封;
所述的支撑杆(6)的一端焊接在前端板(2)的上,中间穿过折流板(3)并与折流板(3)点焊连接,支撑杆(6)的另一端焊接在后端板(5)上;
所述的管束(4)依次穿过前端板(2)上的毛细孔、折流板(3)和后端板(5)上的毛细孔,管束(4)在前端板(2)和后端板(5)上均突出3-5mm;
所述的管束(4)与前端板(2)、后端板(5)均采用钎焊焊接;
所述的前端板(2)的外表面与不锈钢壳体(1)的内表面相匹配,前端板(2)插入不锈钢壳体(1)内,前端板(2)的上表面距不锈钢壳体(1)第一法兰(11)端面8~12mm,前端板(2)的上表面与不锈钢壳体(1)内表面采用氩弧焊角焊焊接;
所述的后端板(5)的外表面与不锈钢壳体(1)的内表面相匹配,后端板(5)插入不锈钢壳体(1)内,后端板(5)的上表面距不锈钢壳体(1)第二法兰(12)端面8~12mm,后端板(5)的上表面与不锈钢壳体(1)内表面采用氩弧焊角焊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液伺服机构用内嵌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锈钢壳体(1)的进油通道(131)和出油通道(132)与伺服机构本体的油路通道之间采用密封管进行连接,不锈钢壳体(1)的进油通道(131)入口端面上有一凹槽,进油通道(131)入口内壁上有一凹槽和凸台,进油通道(131)入口内壁上的凸台用于对密封管进行定位;进油通道(131)入口内壁上凹槽安装密封圈,用于对密封管和进油通道(131)进行密封;不锈钢壳体(1)的进油通道(131)入口端面上的凹槽安装密封圈,用于对密封管和进油通道(131)进行双重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液伺服机构用内嵌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束(4)为气路通道,管束(4)与伺服机构主体出气管路连通,气路通道和出气管路之间通过柔性石墨进行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液伺服机构用内嵌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不锈钢壳体(1)采用屈服强度不低于为1100Mp的不锈钢,其厚度为4-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液伺服机构用内嵌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管束(4)的内径为1.6-3mm,相邻管束(4)之间的距离为2-5mm,管束(4)呈正三角形布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液伺服机构用内嵌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法兰(11)和第二法兰(12)上各有一密封凹槽用于安装柔性石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液伺服机构用内嵌式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端板(2)为一圆盘,圆盘的底盘上分布有若干个毛细孔,所述的折流板(3)为一带有缺口的圆板,圆板上分布有若干个毛细孔,圆板的边缘处有光孔;所述的管束(4)为毛细管,所述的后端板(5)为一圆盘,圆盘的底盘上分布有若干个毛细孔,所述的支撑杆(6)为实心不锈钢杆,支撑杆(6)的一端焊接在前端板(2)的底盘上,中间穿过折流板(3)并与折流板(3)点焊连接,支撑杆(6)的另一端焊接在后端板(5)的底盘上。
8.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液伺服机构用内嵌式冷却器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伺服机构做功后的低温气体,经冷却器管束(4)通道流动,并排出;同时伺服机构中的高温液压油经冷却器进油通道(131)进入冷却器,经管束(4)与折流板(3)形成的流道蜿蜒流动,管束(4)内部的低温气体与管束(4)外部的高温液压油进行热交换后形成低温液压油从出油通道(132)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7336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螺栓组件和电器结构
- 下一篇:轴流通风机钢质扇叶及其叶壳整体成型技术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F15B 一般流体工作系统;流体压力执行机构,如伺服马达;不包含在其他类目中的流体压力系统的零部件
F15B21-00 流体致动系统的共有特征;不包含在本小类其他各组中的流体压力致动系统或其部件
F15B21-02 .来自存储或定时装置的程序控制的伺服马达系统;所用的控制装置
F15B21-04 .同流体性能有关的各种专门措施,例如,排气、黏度变化的补偿、冷却、过滤、预防涡流
F15B21-06 .特殊流体的利用,例如液体金属;使用上述流体的流体压力系统的特殊利用及其控制部件
F15B21-08 .包括电控设备的伺服马达系统
F15B21-10 .延迟装置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