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机器人协同工作急停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94756.5 | 申请日: | 2015-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79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发明(设计)人: | 宋吉来;徐方;邹风山;陈禹希;杨奇峰;陈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19/06 | 分类号: | B25J19/0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许宗富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机 协同 工作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机器人协同工作急停处理系统,包括结构相同的机器人A和机器人B,均设有急停控制系统;急停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电路、急停信号双路冗余输入E1和E2,E1和E2用于将急停信号输入至控制电路,还包括至少两个急停扩展触点;机器人A和机器人B分别接有急停按钮A1和B1,所述A1和B1均包括两个触点;A1其中一个触点接入机器人A的E1端,另一个触点通过机器人B的急停扩展触点接回到机器人A的E2端;B1的其中一个触点接入机器人B的E1端,另一个触点通过机器人A的急停扩展触点接回到机器人B的E2端。可以在保证急停信号双冗余安全输入的情况下,实现按下任意急停按钮,使整个系统下电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机器人协同工作的安全控制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双机器人协同工作急停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双机器人协同工作时,需要将它们的急停按钮共用,即无论按下哪个急停按钮时,均能够使整个系统停电,这样当发生危险时,操作人员不需要去考虑按哪个急停按钮,而是随便按下一个急停按钮即可。目前的技术办法是,将一个机器人上急停按钮上的某一个触点与另外一个机器人上急停按钮的触点串联,然后接入到其中一个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当中,而另外一个机器人的急停按钮上有一个触点相当于被占用。急停按钮一般只有2个或者3个触点,并且从安全角度考虑,目前的机器人安全信号均设计成双冗余结构。急停信号作为机器人系统中最重要的安全信号同样需要双路冗余控制,这样就会占用急停按钮的两个触点,而在一些应用场合中,需要有用户急停以及外部轴急停等急停功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机器人协作,会造成某些机器人的急停按钮触点不足,导致安全功能或者用户急停等其他功能无法实现,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双机器人协同工作急停处理系统,能够方便的实现双机器人协同工作过程中用户急停以及外部轴急停等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机器人协同工作急停处理系统,包括结构相同的机器人A和机器人B,所述机器人A和所述机器人B均设有急停控制系统;
所述急停控制系统包括控制电路、急停信号双路冗余输入E1和E2,E1和E2用于将急停信号输入至所述控制电路;所述急停控制系统还包括至少两个急停扩展触点;
所述机器人A和机器人B分别接有急停按钮A1和B1,所述A1和B1均包括两个触点;所述A1的其中一个触点接入机器人A的E1端,所述A1的另一个触点通过机器人B的急停扩展触点接回到机器人A的E2端;所述B1的其中一个触点接入机器人B的E1端,所述B1的另一个触点通过机器人A的急停扩展触点接回到机器人B的E2端。
作为优选的,所述E1和E2还分别均接有驱动电路和强制导向继电器,所述E1和E2将急停信号输入至所述控制电路的同时,还通过所述驱动电路控制所述强制导向继电器的闭开动作;所述强制导向继电器的常开触点设为急停扩展触点。
作为优选的,所述急停扩展触点还可作为用户急停使用。
作为优选的,所述急停按钮A1和B1用于输入外部激励信号。
作为优选的,所述强制导向继电器为光电继电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在急停信号输入到控制电路的同时,利用驱动电路控制强制导向继电器,产生了额外的急停触点,能够方便的实现用户急停以及外部轴急停等功能。
2、本发明使用强制导向继电器,在扩展急停的同时,还通过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实现接点熔接检测,保证扩展急停的安全性。
3、本发明在双机器人协同工作时,通过急停按钮触点的接线,可以在保证急停信号双冗余安全输入的情况下,实现按下任意急停按钮,使整个系统下电的功能,并预留了急停接口,供其他急停功能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未经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947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