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1,2,3-丙三酸偶联的EPO拟肽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694784.7 申请日: 2015-10-22
公开(公告)号: CN106608913B 公开(公告)日: 2020-05-05
发明(设计)人: 魏群超;郑学敏;龚珉;周植星;徐为人;汤立达 申请(专利权)人: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7K14/505 分类号: C07K14/505;C07K1/04;A61K38/18;A61P7/06;A61P37/06;A61P35/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300193 *** 国省代码: 天津;1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丙三酸偶联 epo 衍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一种1,2,3‑丙三酸偶联的EPO拟肽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涉及一种1,2,3‑丙三酸偶联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拟肽衍生物及其二聚体,所述拟肽衍生物是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的单体肽:SEQ ID NO:1GGLYAC6HMGPITX1VC15QP LRX2K;其中,X1为3‑(1‑萘基)‑L‑丙氨酸(Nal),X2为肌氨酸(Sar),6位和15位的半胱氨酸(C)形成分子内二硫键,N末端乙酰化,所述二聚体的通式如下式I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该拟肽衍生物及二聚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可药用盐。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了含有上述拟肽衍生物或二聚体或其可药用盐的药物组合物。本发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拟肽衍生物、二聚体及其可药用盐可刺激红细胞生成,并显著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领域,涉及一种1,2,3-丙三酸偶联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拟肽衍生物,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结合并激活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或者能起促红细胞生成素激动作用的1,2,3-丙三酸偶联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拟肽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还涉及所述拟肽衍生物在制备治疗以缺乏红细胞生成素或红细胞群缺少或缺陷为特征的疾病的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促红细胞生成素(以下简称EPO)是一种由肾脏合成并且分泌的活性糖蛋白,它作为一种作用于骨髓造血细胞,促进红系祖细胞增生、分化,最终成熟的内分泌激素,对机体供氧状况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胚胎早期,促红细胞生成素由肝生成,然后逐渐向肾转移,出生后主要由肾小管间质细胞分泌。

在促红细胞生成素诱导红系祖细胞分化过程中,球蛋白被诱导,这能使细胞吸收更多的铁合成功能性的血红蛋白,这种功能性的血红蛋白可以和成熟的红血球中的氧结合,因此,红血球和血红蛋白在提供机体氧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一过程是由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红祖细胞的表面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组织可以从已经存在的红血球中吸收足够多的氧,此时体内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很低,这种正常的较低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完全可以剌激促进由于年龄的问题而正常损失的红细胞。当循环系统中的依靠红细胞进行氧输送的水平被降低进而出现缺氧情况时,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体内的数量将会增加。作为对组织处于缺氧压力的应答,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提高可以刺激红组细胞的分化达到提高红细胞生成的能力。当体内的红细胞的数量大于正常组织的需求时,循环系统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水平被降低。正是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于红细胞的生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类激素对于治疗和诊断以红细胞生成低下和缺陷为特征的血液病方面有着很广泛的前景。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部分生物学效应可以通过和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内在作用来调节。最初在使用从小鼠的脾脏里分离出的未成熟的红 细胞来研究细胞表面结合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时发现,这种蛋白是由两种多聚肽组成,其分子量大约为85000~100000KD(Sawyer,et al.(1987)Proc.Natl.Acad.Sci.USA 84:3690-3694)。有研究表明从感染了friend病毒贫血株的小鼠的脾脏红细胞对EP0的响应情况发现,大约有400个结合位点,其中Kd水平高的为100pM,Kd水平低的为800pM。

随后的工作就是两种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被单个基因翻录,这个基因已经被克隆。例如,小鼠和人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DNA序列以及编码肽的序列在WO90/08822中已经有叙述。目前的模型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结合到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导致了两个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活化和二聚,这种二聚进一步导致了信号传导的开始。

促红细胞生成素克隆基因的应用更有助于帮助寻找这些重要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某种程度上能够作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肽已经被确定和叙述。特别是确定了一组含有主要肽段的肽,这些肽可以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结合并能剌激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的分化增殖。但是能够刺激红细胞增殖分化的肽的EC50却很低,在20nM和250nM之间,因此这些肽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947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