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修饰的增强型DC-CIK靶向免疫细胞群的制备方法和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510699984.1 | 申请日: | 2015-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67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新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7/01 | 分类号: | C12N7/01;C12N15/867;C12N5/0784;C12N5/0783;A61K38/17;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0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修饰 增强 dc cik 靶向 免疫 细胞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修饰的DC-CIK细胞靶向性免疫 细胞群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属于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肿瘤治疗领域。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是人类主要的致死性疾病类型,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卫生部 最新统计数据,据2012年癌症有关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37万,死亡约211 万。癌症已成为我国死亡第一大原因,死亡人数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四分之一。2012年世界 癌症报告显示,每年癌症新发病例约1400万,死亡约800万,这与2008年的统计结果1270万 人相比,人数大幅增加。同期,癌症患者的死亡人数也有所增加,从过去的760万人增加到 820万人。报告称,到2030年,新增癌症病例将增加50%,达到每年2160万人。我国新发病例占 全球新发病例22%,死亡人数占26%,超过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男性当中肺癌发病 率最高,女性是乳腺癌。
目前的肿瘤临床治疗策略中,主要以手术和放疗等局部治疗对局限性肿瘤进行治 疗,而对于全身性、转移性或局部治疗后的微小残留病灶则主要依靠化疗法进行系统性治 疗。但治疗效果多半不理想,并常伴有严重的副作用。肿瘤的发生是多步骤、多基因突变作 用的结果,表现出生长、分化与凋亡的失控。临床上病人的诊断具有多样性和个体遗传异质 性,同时经常办随肿瘤远处转移病灶的出现和复发,使肿瘤治疗必须以全身性疾病的观点, 采取全身治疗方案,不仅要消除局部病灶的肿瘤,还要控制肿瘤的复发、转移生长及肿瘤对 重要脏器的侵袭,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肿瘤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期。
近年来,随着分子医药技术的发展,肿瘤免疫疗法治疗肿瘤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 焦点,为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2013年《科学》杂志将肿瘤免疫治疗列为十大科学突破的首 位,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在理论上有巨大优势:(1)它不损伤降低免疫系统功能,反而增强免 疫系统。对活跃繁殖和静止隐藏的癌细胞都有杀伤效果。(2)可以广谱治疗多种癌症,对普 遍人群均有效果。(3)可以通过治疗后的免疫监视抑制癌细胞进化,降低复发率。由于肿瘤 细胞免疫治疗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多种实体肿瘤及白血病),特别对肿瘤微小病灶(包括 转移、复发灶、血液中的癌细胞)更为有效,无毒副作用,而且适用于肿瘤各阶段(如晚期 放、化疗不易使用),因此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细胞免疫治疗主要包括CIK和DC细胞: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是近年来所发现的最为重要的免疫调控和辅助细 胞,它是最主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向T淋巴细胞提呈抗原分子的 功能,并表达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且能分泌在机体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Th1型 细胞因子IL-12,诱导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认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CIK)是将人外 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如抗CD3单克隆抗体、IL-2和IFN-γ等)共同培养 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由于该种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故 又被称为NK细胞样T淋巴细胞,兼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 杀瘤优点。因此,应用CIK细胞被认为是新一代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CIK细 胞中的效应细胞CD3+和CD56+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较少,仅1%-5%。
人们又发现当在CIK细胞培养时加入肿瘤患者自体的DC后,彼此能相互作用,促进 双方细胞的成熟,并诱导除比同源CIK细胞更强增殖活性和更高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细胞 群。本发明在对DC细胞和CIK细胞增殖、杀伤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对CIK细胞进行早期修饰, 并把DC与CIK进行共培养,可产生明显增强的CIK细胞群,其增殖效率和抑瘤细胞活性均有 显著增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新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新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999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过氧化氢酶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冻存脐血细胞诱导DC-CIK细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