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Ge掺杂Mg2Si基热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04624.6 | 申请日: | 2015-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00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温翠莲;陈志坚;周白杨;詹晓章;黄小桂;熊锐;林逵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14/35 | 分类号: | C23C14/35;C23C14/06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ge 掺杂 mg sub si 热电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电功能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Ge掺杂Mg2Si基热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迫切需要积极推进和提倡使用洁净的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重视可再生能源新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投资相结合,以降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本。温差电器件可实现热能与电能间的相互转换,是适用范围很广的绿色环保型能源器件。以半导体温差发电模块制造的半导体发电机和制冷器,只要有温差存在即能发电,供电时可进行制冷,其工作时无噪音、无污染,使用寿命超过十年,可广泛的应用到废热发电、冰箱制冷等重要的基础应用中。因而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绿色能源器件。当前,由于受热电材料性能的限制,热电器件的应用还远没有达到取代机械制冷机的地步,这已成为热电器件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因此高性能热电材料是当前国际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热电材料的性能主要由无量纲品质因子ZT值表征:ZT=Tσα2/κ;其中T为绝对温度,σ为材料的电导率,α为Seebeck系数,κ为热导率。
近年来研究发现热电材料薄膜化有利于提高热电材料的热电特性,主要原因在于:一、可通过维数的降低,形成界面散射效应从而降低材料的热导率,增大材料的热电优值,当薄膜厚度在纳米量级时还能产生量子禁闭效应提高材料的功率因子。二、薄膜化可提高其响应速度、能量密度和小型静态局域化的能力。除此之外,薄膜化的热电材料在转化效率方面和成本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对于Mg2Si基热电薄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热电薄膜的制备主要采用的化学气相沉积、电化学沉积法、磁控溅射、电子束蒸发、分子外延等方法制备。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与不足,但镀制的热电薄膜材料的功率因子和优值确实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在现有报道中,最常用于制备热电薄膜的方法是蒸发法和电化学沉积法,采用蒸发法所制备的薄膜具有较高的功率因子,但是蒸发法制备的薄膜附着力差,且材料利用率低,对于稀土金属来说浪费大,成本高,不适用于热电薄膜大规模的生产;电化学沉积方法由于制备简单,成本低廉,有利于减低制备成本,但是由于在非真空条件下制备薄膜,对反应条件要求较高,容易产生副作用,难以获得质量较高的薄膜。溅射法作为工业化生产应用最广的制备薄膜方法之一,在现有的报道中,采用磁控溅射和射频溅射法制备的薄膜具有较好的附着力,制备方法简单,材料利用率高等优势。
Mg2Si热电材料是一种应用于中温区的具有应用前景的热电材料之一,其热电性能的优化与提高是目前国际热电材料科学的前沿课题。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均表明Ge是重要的n型掺杂元素,Ge元素和Si电负性相同,离子半径相近,容易取代Si位,作为施主掺杂,提供导电电子作为载流子,从而提高材料的电导率与热电性能;另外,薄膜低维化的量子效应进一步提升其热电性能。目前,Ge掺杂Mg2Si基热电薄膜仍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Ge掺杂Mg2Si基热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Ge掺杂Mg2Si基热电薄膜制备方法工艺繁琐、效率低、可控性差的问题,具有膜层与衬底结合力强、膜层均匀致密且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具有重大的工业应用价值。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Ge掺杂Mg2Si基热电薄膜的制备方法,采用磁控溅射沉积法进行双靶循环溅射,其中,一靶位放Mg2Si靶,电源选用射频电源;另一靶位放Ge靶,电源选用直流电源;对绝缘衬底进行有机溶剂超声波清洗;本底真空度优于6.5×10-4Pa,工作气体为高纯Ar气,工作气压为0.1~5.0Pa;先在衬底上镀一层Mg2Si,接着镀一层Ge,再镀一层Mg2Si;如此往复多次,制得具有叠层结构的薄膜,最后采用真空退火获得Ge掺杂Mg2Si基热电薄膜。
采用双靶循环溅射的方法将Ge元素分多次溅射到Mg2Si薄膜层中实现掺杂,循环周期为1~24次,Ge和Mg2Si的溅射时间比为1:4~1:60,总溅射时间和为0.5~1.5h。
Mg2Si靶射频溅射功率为40~200W,Ge靶直流溅射功率为20~150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046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