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六角套筒制造模具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09730.3 | 申请日: | 2015-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02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国;黄卫忠;仲几奎;王明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名将汽配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J13/02 | 分类号: | B21J13/02;B21J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林***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六角 套筒 制造 模具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部件制备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内六角套筒制造模具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内六角套筒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但在使用过程中,这种内六角套筒不牢固,使用也不灵活,同心度、产品精度也达不到要求。
为了制造高精度、结构稳定的内六角套筒,现有技术提供的内六角套筒的制造工艺为机械加工,在加工中心生产,其工艺流程为:将切好的原材料送至加工中心进行车削、铣削仪表加工,最后进行产品包装。然而这种机械加工制造方法存在如下问题:机械加工设备价格昂贵;加工效率低下;同心度无法保证;产品精度达不到要求,并且,由于采用仪表加工,会产生较多废料,其金属流线也因此被破坏,产品疲劳强度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六角套筒制造模具及其制造方法,克服现有的内六角套筒制造工艺方法加工设备昂贵、加工效率低以及精度不达标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内六角套筒制造模具,用于通过冷镦制造具有一次成型的内六方和外六方的内六角套筒,所述内六角套筒制造模具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模具、第二模具、第三模具、第四模具和第五模具,其中,
所述第一模具用于正挤压第一柱形工件,形成柱形的工件一,柱形的工件一具有杆部和头部;
所述第二模具用于反挤压工件一的头部,形成工件二,工件二在头部上远离杆部的一端形成台阶,在头部预定形成圆锥状结构;
所述第三模具用于正挤压工件二,图形初步形成整形导向台阶盲孔,杆部正挤压形成缩小杆,形成工件三;
所述第四模具用于挤压工件三,形成拉六方,形成工件四;
所述第五模具用于挤压工件四,形成正六角和反六角,形成成型工件。
一种内六角套筒制造方法,所述内六角套筒具有通过冷镦一次成型的内六方和外六方,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0、将原材料切成预定长度的柱形工件;
步骤S101、第一模具正挤压柱形工件,形成柱形的工件一,柱形的工件一具有杆部和头部;
步骤S102、第二模具反挤压工件一的头部,形成工件二,工件二在头部上远离杆部的一端形成台阶,在头部预定形成圆锥状结构;
步骤S103、第三模具正挤压工件二,图形初步形成整形导向台阶盲孔,杆部正挤压形成缩小杆,形成工件三;
步骤S104、第四模具挤压工件三,形成拉六方,形成工件四;
步骤S105、第五模具挤压工件四,形成正六角和反六角,形成成型工件。
在所述步骤S105之后还包括对所述成型工件进行表面处理的步骤。
所述步骤S101中形成的所述杆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头部的直径。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通过改进模具的工艺设计方法,特别是对第四模具和第五模具的改进,使内六角套筒的冷镦一次成型,从而减少了仪表加工的程序,保证了同心度,也提高了内六角套筒的精度,避免了产生较多的废料,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内六角套筒制造模具的机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内六角套筒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经过步骤100的成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经过步骤101的成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经过步骤102的成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经过步骤103的成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经过步骤104的成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经过步骤105的成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体成型的内六角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柱形工件;101—工件一;102—工件二;103—工件三;
104—工件四;105—成型工件;
1—杆部;2—头部;3—圆锥状结构;4—台阶;5—杆部;
6—整形导向台阶盲孔;7—杆部;8—缩小杆;9—拉六方;
10—正六角;11—反六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内六角套筒制造工艺方法加工设备昂贵、加工效率低以及精度不达标的问题,提供一种内六角套筒制造模具及其制造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名将汽配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名将汽配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097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锻锤接料机构
- 下一篇:耐高温阀座防堵塞弹簧的加工工艺及其斜度成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