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被检物质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11156.5 | 申请日: | 2015-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83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堀信康;安田裕一;桐村浩哉;高村禅;M·近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郑天松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物质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使用作用电极和对极,在作用电极上形成含样品中所含的被检物质和金属微粒子的复合物而检测被检物质的被检物质检测方法。在此方法中,使用有与金属微粒子引起的电流、电压或电荷的测定中使用的测定溶液相同的组成的测定溶液清洗作用电极。作为上述测定溶液,使用基于上述金属微粒子及上述作用电极的ζ电位,设定为在上述金属微粒子和上述作用电极之间不发生静电相互作用的pH或在上述金属微粒子和上述作用电极之间发生静电斥力的pH的溶液或pH是3.5以上的测定溶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检物质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检测作为样品中所含的活体关联物质的被检物质的方法,例如,已知使用被检物质、特异性地识别所述被检物质的特异性结合物质和金属微粒子,利用生物学相互作用(例如抗原抗体反应等)将对应于被检物质的量的量的金属微粒子蓄积到作用电极的表面近傍,通过电化学测定蓄积的金属微粒子的量,检测被检物质的方法(参照例如,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159458号说明书及日本专利第4915740号公报)。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159458号说明书中公开了,利用生物学相互作用将对应于被检物质的量的量的金微粒子蓄积到作用电极的表面近傍后,电化学氧化蓄积的金微粒子而使其溶出,通过测定还原溶出的金离子时的电流,检测被检物质的方法。另外,在日本专利第4915740号公报中记载了,利用生物学相互作用将对应于被检物质的量的量的银微粒子蓄积到作用电极的表面近傍后,电化学氧化蓄积的银微粒子而使其溶出,还原溶出的银离子而在作用电极表面析出,测定使析出的银电化学氧化时的电流的方法。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以往技术的实情而进行,旨在提供可精确检测被检物质的被检物质检测方法。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人通过使用如以往一样用于清洗,不作为测定溶液使用的溶液(以下,在本说明书中也称为“清洗专用液”),发现测定结果发生偏差。于是,本发明人开发了可作为清洗液使用,并且也可作为测定溶液使用的溶液,由所述溶液成功地抑制测定结果的偏差,精确测定。
即,本发明的被检物质检测方法,在1个侧面,是使用作用电极和对极检测样品中所含的被检物质的被检物质检测方法(以下也称为“检测方法1”)。
此方法包括︰
(A)在作用电极上形成含上述样品中所含的被检物质和金属微粒子的复合物的工序、
(B)清洗上述作用电极的工序、
(C)向上述作用电极添加测定溶液,将上述作用电极上的复合物中所含的金属微粒子引起的电流、电压或电荷由电化学测定法在上述测定溶液中测定的工序、及
(D)基于上述工序(C)中得到的测定结果,检测上述样品中的被检物质的工序。
在此方法中,上述工序(B)是使用有与上述工序(C)中使用的测定溶液相同的组成的测定溶液清洗作用电极的工序。
另外,上述测定溶液是,基于上述金属微粒子及上述作用电极的ζ电位,设定为下列pH的溶液:
·上述金属微粒子和上述作用电极之间不发生静电相互作用的pH;或者
·在上述金属微粒子和上述作用电极之间发生静电斥力的pH。
由上述检测方法1,在上述工序(B)中,由于使用有与上述工序(C)中使用的测定溶液相同的组成的测定溶液清洗作用电极,从而可不使用清洗专用液,以简便的操作检测被检物质。再者通过抑制清洗专用液残留而发生的金属微粒子的电化学测定中使用的测定溶液的组成或浓度的变动,可抑制被检物质的检测的精度的偏差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希森美康株式会社,未经希森美康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111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