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提高车辆至车辆通信的可靠性的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14019.7 | 申请日: | 2015-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64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栋;刘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5/00 | 分类号: | H04L5/00;H04L25/02;H04L27/00;H04L2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王茂华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提高 车辆 通信 可靠性 方法 设备 | ||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提高车辆至车辆通信的可靠性的方法和设备。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物理资源块上选择c个OFDM符号,其中c≥3;以及在所选择的c个OFDM符号中的偶数号子载波上发送导频序列,在所述所选择的c个OFDM符号中的奇数号子载波上以零功率发送所述导频序列,以使每个用于发送导频序列的OFDM符号在时域上被划分为彼此相同的前半个OFDM符号和后半个OFDM符号。通过配置导频序列的收发不仅能够在车辆至车辆传输时的快速衰变信道情况下实现精确的信道估计,也能够同时在频域来实现精确的频偏估计和补偿。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移动通信技术,尤其涉及用于提高车辆至车辆通信的可靠性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2015年6月,3GPP开始了基于LTE的V2X(Vehicle to X,X表示车辆,行人或蜂窝网络)的研究项目,目的是为汽车行业实现基于广泛使用的LTE网络的车辆互联。通过基于LTE的V2X,车辆能够连入因特网并且与其他车辆连接,从而使得车辆能够使用现有和/或未来的各种服务。
基于LTE的V2X的项目包括:1.V2V(车辆至车辆间通信,vehicle-to-vehicle);2.V2P(车辆至行人通信,vehicle-to-pedestrian);3.V2I/N(车辆至网络通信,vehicle-to-infrastructure/network)。V2V服务包括通过直接的空中接口(例如,基于为LTERelease12/13中的D2D定义的PC5接口)的在车辆之间的通信;或经由eNB中继的间接的车辆之间的通信。本公开的实施例将主要针对通过直接的空中接口的V2V传输。
V2X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提高驾驶的安全性,这就需要V2X传输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然而,V2X传输的条件并不好,特别是在车辆高速行驶的情况下。另一方面,V2X传输可能使用相对较高的载波频率(例如,在美国和欧洲,5.9GHz的频段被分配给V2X,这明显高于通常的蜂窝网络载波频率2GHz)。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解决下述技术问题来为V2V传输提供高的可靠性。
第一,高移动性以及较高的载波导致了高的多普勒频移/频展,这将导致V2V时域信号经历严重的快速衰落。快速衰落信道将对V2V传输的信道估计带来巨大的挑战。例如,以速度280km/h和载波频率5.9GHz作为示例,最大的多普勒频移将为1.53kHz,这意味着如果使用公式(1)来计算相干时间,相干时间大约为0.28ms。在相干时间间隔内,信道变化量不大。相干时间越小,时变越厉害。然而,LTEPC5中的DMRS间隔为0.5ms,这明显大于相干时间。DMRS间隔应当落入在相干时间内,如果之外,信道之间接近独立,导频将失效。因此,导频序列的传输应当被重新设计来适于V2V的应用条件。
第二,另一个技术挑战在于频偏对V2V传输性能的影响。在LTEV2X系统中,虽然通常假定基于GNSS的同步,但是在一些条件和场景下,基于eNB的同步将被用于V2X传输。在这种情况下,几个因素将引起车辆之间的频偏,例如eNB的频移(根据3GPP TS36.104,宏基站频率稳定度为±0.05ppm,而小基站频率稳定度为±0.1ppm)。此外,各个车辆与相应的基站之间也存在残余频偏。在较高的载频频率,例如5.9GHz的情况下,所有的这些因素将导致车辆UE(userequipment)之间的较高的频偏(例如,甚至达到4kHz),特别是当车辆UE具有不同的服务小区时,例如如图1所示。这种频偏将破坏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造成子载波之间的相互干扰,因此使得V2V传输的性能和可靠性下降。为了改善性能和可靠性,需要估计并补偿频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在本文档中也称作导频)的传输方案,并在接收侧基于此来估计频偏并对接收的信号进行频偏补偿,之后进行信道估计和均衡并对传输消息检测译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140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