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致变色智能窗及其封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30857.3 | 申请日: | 2015-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042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发明(设计)人: | 汤全丰;吴飞燕;陈培;王宏志;张青红;林改 | 申请(专利权)人: | 揭阳市宏光镀膜玻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53 | 分类号: | G02F1/153;G02F1/161;G02F1/155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捷凯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327 | 代理人: | 杨连华 |
地址: | 522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色 智能 及其 封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致变色智能窗及其封装方法。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在外加电场或电流作用下所引起的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材料在紫外、可见光或近红外区域的光学属性(透射率、反射率或吸收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了稳定的可逆变化而引起的。80年代初期,美国科学家C.M.Lampert和瑞典科学家C.G.Granqvist等提出了以电致变色薄膜为基础的新型智能节能窗,称为智能窗(Smartwindow),这被认为是电致变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电致变色智能窗中最常用的为液态电解质,垂直安装的窗结构中,电解质需分布均匀且不泄露,对封装工艺有着极高要求。而在一般应用中,智能窗仅采用环氧树脂进行封装,且一般采用涂抹形式进行封装,导致平整度不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电致变色智能窗及其封装方法,密封性好,封装平整度好,能有效防止漏液等问题的出现,且电致变色智能窗着色均匀。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电致变色智能窗,包括依次贴合的第一玻璃基底、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玻璃底基,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间还设有用于包覆封挡所述电解质层的电解液的封装结构。
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结构包括由双酚A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Bis-GMA)、纳米SiO2、引发剂经可见光固化形成的封装框架,所述封装框架上贴有用于防止液态电解质漏出的热塑膜。
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质层上靠近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的一侧设有贯穿该侧的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和第二玻璃底基且一端与所述电解质层连通用于向其内注射液态电解质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封堵其的封挡头。
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框架的厚度为1-5mm,所述热塑膜的厚度为25mm。
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膜由Surlyn树脂材质制成。
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挡头由双酚A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Bis-GMA)、纳米SiO2、引发剂经可见光固化形成。
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由氧化铟锡(ITO)玻璃或氟化氧化铟锡(FTO)玻璃制成。
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智能窗的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第二透明导电层上用丝网印刷出凸起的封装框架,四周宽度设置在200-310mm,经可见光将其固化;
2)、在固化的封装框架上贴上热塑膜,两者的宽度均为4mm;
3)、将智能窗置于热封机中,通过热压将热塑膜密封;
4)、通过通孔将电解液注入电解质层,采用与封装框架相同材质的光固化树脂封闭通孔。
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智能窗的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膜进行热封的温度为100-130度,时间为10-15S。
本发明的的优点:
1、本发明提供电致变色智能窗及其封装方法,由第一玻璃基底、第一透明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组成工作电极,由电解层及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二玻璃基底组成对电极进行工作,工作电极和对电极在工作中通过切换电极方向,改变窗户的外观颜色。
2、本发明由光固化的封装框架和热塑膜与电解层紧密贴合,不易脱落,两者形状能够根据电致变色智能窗轮廓形状进行设置,带来良好的外观效果。
3、本发明同时保证电解质密封良好不泄露,且封装结构与电解层匹配良好,分布均一,智能窗着色均匀。
4、本发明使用丝网印刷出凸起的光固化的封装框架,能保证框架整体厚度的均匀性,从而使封装平整度极大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揭阳市宏光镀膜玻璃有限公司,未经揭阳市宏光镀膜玻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308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拍照终端对焦距离的调整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像素结构及阵列基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