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源管理芯片封装形式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34517.8 | 申请日: | 2015-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260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顶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95 | 分类号: | H01L23/495;H01L23/49;H01L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源 管理 芯片 封装 形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专用集成电路,更具体讲涉及到一种电源管理芯片封装形式。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所用到的电源管理芯片封装形式主要是SOP8、DIP8、TO-94、SOT23等封装结构,SOP8、DIP8封装结构引脚均大于4个,且单个体积大,在产品空间有限的地方占用空间大,封装的成本高;TO-94为直插式的封装形式,不能大规模自动化生产,使用起来极为不便;SOT23虽然体积小,但是电源管理芯片功率受到限制。
鉴于以上封装形式的缺点,本发明创新型的通过芯片设计技术,把整流桥的封装形式用于电源管理芯片的封装,属行业内首创,在电源管理芯片的功率未受影响的情况下,不但减小了芯片封装体积,减少了引脚,并且电源管理芯片可以使用于自动化贴片生产,对于国内外电源管理芯片的封装及应用起到极积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管理芯片封装形式,以解决现有技术电源管理芯片存在管脚多、成本高、功率小或者不能自动化生产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源管理芯片封装形式,包括管芯模块,框架,框架引脚,焊线,管芯模块通过固定胶固定在框架上,最终通过成型胶体整体封装成塑封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芯模块可以是电源管理驱动电路芯片或者是三级管,亦或者是MOS管等其它电路芯片;
进一步,所述管芯模块优选电源管理驱动电路芯片。
所述框架引脚从塑封体内伸出;
进一步,所述框架引脚为平卧式以便应用于贴片式自动化生产。
所述框架引脚的个数小于等于4个;
进一步所述引脚个数优选4个;
本发明达到的有意效果是:本发明较传统电源管理芯片的其它封装模式,引脚数明显变少,具有非常好的性价比,低廉的成本优势,高实用价值,高可靠性和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框架引脚从塑封体内伸出平卧式示意图一。
图3:本发明框架引脚从塑封体内伸出平卧式示意图二。
图4:本发明框架引脚从塑封体内伸出平卧式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1:
参照图1-4,一种电源管理芯片封装形式,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芯模块11~12,框架21~24,框架引脚31~34,焊线41~46,管芯模块11~12通过固定胶固定在框架21~24上,最终通过成型胶体整体封装成塑封体5;
所述管芯模块11为电源管理驱动电路芯片;
所述管芯模块12为三级管;
所述框架引脚3从塑封体5的两侧伸出且为平卧式结构;
所述框架引脚3的个数等于4个。
实施例2:
参照图1-4,一种电源管理芯片封装形式,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芯模块11~12,框架21~24,框架引脚31~34,焊线41~46,管芯模块11~12通过固定胶固定在框架21~24上,最终通过成型胶体整体封装成塑封体5;
所述管芯模块11~12为电源管理驱动电路芯片;
所述框架引脚31~34从塑封体5的两侧伸出且为平卧式结构;
所述框架引脚31~34的个数等于3个。
实施例3:
参照图1-4,一种电源管理芯片封装形式,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芯模块11~12,框架21~24,框架引脚31~34,焊线41~46,管芯模块11~12通过固定胶固定在框架21~24上,最终通过成型胶体整体封装成塑封体5;
所述管芯模块11为电源管理驱动电路芯片;
所述框架引脚31~34从塑封体5的两侧伸出且为平卧式结构;
所述框架引脚31~34的个数等于2个。
实施例4:
参照图1-4,一种电源管理芯片封装形式,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芯模块11~12,框架21~24,框架引脚31~34,焊线41~46,管芯模块11~12通过固定胶固定在框架21~24上,最终通过成型胶体整体封装成塑封体5;
所述管芯模块11为电源管理驱动电路芯片;
所述管芯模块12为三级管;
所述框架引脚3从塑封体5的两侧贴进底面处伸出;
所述框架引脚3的个数等于4个。
实施例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顶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常州顶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345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垂直沟道和气隙的半导体装置
- 下一篇: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