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管三层盾构隧道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64182.4 | 申请日: | 2015-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57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唐飞;杨冰健;梅凤珠;董满生;龙建成;丁建勋;石琴;朱孔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F1/00;E21F11/00;E21F16/02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层 盾构 隧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管三层盾构隧道。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和车流量的急剧扩大,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也日益增大。近年来隧道建设逐渐增多,对于盾构隧道,目前国内外单管盾构隧道大多为单层隧道,近年来双层盾构隧道建设也日渐增多,涌现了一批双层隧道,如上海军工路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未来人口、车流量不断地增加,为解决越来越大的交通压力,单一双层隧道将不能满足部分发达地区交通需求,比如我国长江上,近年来建设的隧道和桥梁(含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逐年增加,同时过江地铁隧道建设也在增多,会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缓解了交通压力,但同时增加了投资成本,也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随着发达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如何将现有的公路和轨道交通网连接起来,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力度。如何构建符合城市未来发展需要的现代公共交通体系,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病症,逐步体现公交优先、改善城市公共交通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愿景;为此,在现有盾构隧道基础上,需要在一些发达地区建设一种可将公路、轨道交通系统连接起来的越江跨海隧道,可缓解城市紧张的交通状况。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将公路和轨道交通系统连接起来的单管三层盾构隧道。以期能充分利用隧道内部空间,不同功能运行方式相互组合,使交通通行能力显著加大。
一种盾构隧道1内由上至下通过两层车道板分成三条车道,其中上层为小型车专用行车道2,中间层为地铁车道6,下层为公路行车道10;所述小型车专用行车道2为在上层车道板16上由两侧的隔墙和顶墙构成的封闭车道;所述地铁车道6为两层车道板之间由两侧的隔墙构成的封闭车道;所述公路行车道10为由下层的车道板、两侧的隔墙和底板构成的封闭车道;改进在于:
三条车道的一侧隔墙和盾构隧道的内壁之间形成疏散通道;
所述小型车专用行车道2与地铁车道6之间的疏散通道内设有三个以上的疏散滑梯14;
所述地铁车道6和公路行车道10之间的疏散通道内设有三个以上的疏散楼梯12;
小型车专用行车道2的顶墙和盾构隧道的内顶壁之间形成上层排烟通道19;
地铁车道6的另一侧隔墙、公路行车道10的另一侧隔墙上部和盾构隧道的内壁之间连通,形成中下两层合用的集合排烟风道5;
公路行车道10的另一侧隔墙下部和盾构隧道之间形成管线通道8;
公路行车道10的底板和盾构隧道之间形成集中排水通道9。
与三个以上的疏散滑梯14对应的小型车专用行车道2的一侧隔墙上设有三个以上的上层逃生门17;与三个以上的疏散楼梯12对应的地铁车道6的一侧隔墙上设有三个以上的中层逃生门13;公路行车道10的一侧隔墙上设有三个以上的下层逃生门11。
相邻疏散滑梯14之间的间距和相邻疏散楼梯12之间的间距均为10~15m。
所述小型车专用行车道2的顶板上每隔30-40米设有一个上层排烟口20;与集合排烟风道5相邻的地铁车道6的一侧隔墙上部每隔30-40米设有一个中层排烟口4;与集合排烟风道5相邻的公路行车道10的一侧隔墙上部每隔30-40米设有一个下层排烟口7。
所述上层排烟口20、中层排烟口4和下层排烟口7内均设有排烟防火阀。
所述中层逃生门13的上方设有风幕机22,用于阻隔火灾烟气进入疏散通道。
所述公路行车道10内的车道板上设有挡烟垂壁24,平时为收起状态,火灾发生时自动放下。
所述三条车道内均设有射流风机21。
与目前国内外大量采用的单层和部分双层隧道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基于目前国内外盾构隧道直径的局限性,将一种单管隧道设置成三层行车道,上层为小型车专用行车道,中层为地铁车道,下层为公路行车道,大车小车都可以行驶,上层隧道由于没有大型车对小型车驾驶员视线和车辆车速的干扰,可以有效的减少行车事故的发生,同时小型车荷载较小,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小。一些大车在下层公路行车道行驶,避免大荷载对上层结构的影响;中层的地铁车道可以快速高效的运送大量人员,减少车流量。使得隧道内部空间得以更大的利用,不同功能运行方式相互组合,使交通通行能力显著加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641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