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渗碳齿轮的补渗返修热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81641.X | 申请日: | 2015-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9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刘聪敏;黄星;董婷;李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C8/22 | 分类号: | C23C8/22;C21D1/18;C21D9/3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何朝旭;陆明耀 |
地址: | 21301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渗碳 齿轮 返修 热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处理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渗碳齿轮的补渗返修热处理方法,属于热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列车的提速对机车的性能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对机车齿轮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齿轮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冲击韧性,以保证在最高速度与载荷下,绝对安全可靠;要求齿轮表面具有优良的硬度和耐磨性,从而保证有良好的接触疲劳性能,提高齿轮寿命,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机车齿轮的材料与工艺研究开发。
但是,由于齿轮在运转过程中相互啮合的齿面之间既有滚动又有滑动,同时齿轮还受脉冲应力和交变弯曲应力的作用,因此要求齿轮需经过热处理以具有良好的硬度、耐磨性、抗疲劳性能。
目前,齿轮表面强化最主要的热处理方法为渗碳淬火和感应淬火,而采用渗碳淬火工艺的齿轮在热处理过程中炉温因波动偏下差、炉内气氛因波动偏下差、炉子密封性不良等原因,都易产生渗碳层深度不够的缺陷,需要采取补渗的返修方法。
现有的补渗返修热处理方法,如附图2所示,依次为将工件进回火炉高温回火,进渗碳炉补渗,进缓冷坑冷却,进回火炉高温回火,加热淬火,清洗,再进回火炉低温回火,出炉冷却。该方法中的补渗步骤通常采用恒温恒碳势渗碳,渗碳温度采用930±5℃,渗碳的碳势CP采用0.85±0.03C%,该方法能够修复渗碳层深度不够的问题。
但它存在如下不足:
1,渗碳后获得的渗碳层的碳浓度梯度不平衡,影响了齿轮最终的硬度、耐磨性和抗疲劳性。
2,齿轮的高温加热、冷却次数为四次,再加上叠加了两次渗碳变形和淬火变形,因而齿轮的变形大。
3,两次渗碳后出炉冷却,易加重表面氧化、脱碳,淬火后表面组织中易存在黑色组织,降低了齿轮的表面硬度,抗疲劳性能,缩短了使用寿命。
4,热处理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能耗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新开发一种渗碳齿轮的补渗返修热处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过程简化的、且能够得到更好综合力学性能的渗碳齿轮的补渗返修热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渗碳齿轮的补渗返修热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高温回火步骤:将待处理的齿轮置入回火炉内加热至650±30℃保温3﹣4小时,出炉冷却;
S2,补渗步骤:将回火后的齿轮置入渗碳炉内,在T1温度、a碳势条件下进行t1时间的高温高碳势渗碳,接着在T2温度、b碳势条件下进行t2时间的低温低碳势渗碳;
S3,淬火步骤:将经过渗碳的齿轮降温至830±10℃保温1﹣2小时,出渗碳炉后置入65-95℃的热油中进行淬火;
S4,低温回火步骤:将经过淬火的齿轮置入回火炉中加热至160-220℃,并保温3-4小时,随后,出炉空冷。
优选的,所述的渗碳齿轮的补渗返修热处理方法,其中:所述T1温度为900±5℃,所述a碳势CP为0.95±0.03C%;所述T2温度为880±5℃,所述b碳势CP为0.75±0.03C%。
优选的,所述的渗碳齿轮的补渗返修热处理方法,其中:在所述S2,补渗步骤中,通过调节渗碳剂流量来控制碳势从a值调整为b值。
优选的,所述的渗碳齿轮的补渗返修热处理方法,其中:所述渗碳剂为甲醇、乙烷、丙烷、乙醇、丙醇、醋酸乙酯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的渗碳齿轮的补渗返修热处理方法,其中:所述t1时间、t2时间均满足如下公式:渗碳时间tn=(δ/K)2,式中:n=1或2,δ为补渗深度(mm),K为渗碳温度系数,从上式可以看出,渗碳时间和要达到的补渗深度呈正比。
优选的,所述的渗碳齿轮的补渗返修热处理方法,其中:所述t1时间为2-3小时,所述t2时间为3-4小时。
优选的,所述的渗碳齿轮的补渗返修热处理方法,其中:所述S3,淬火步骤中,控制渗碳炉的碳势与低温低碳势渗碳阶段的碳势相同。
优选的,所述的渗碳齿轮的补渗返修热处理方法,其中:在所述S3,淬火步骤和S4,低温回火步骤之间还包括S5,清洗步骤:将淬火后的齿轮在50-60℃清洗液中进行清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816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等离子体源及其应用
- 下一篇:金属量子雾化生长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