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速退化数据有效性检验及模型选择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17797.9 | 申请日: | 2015-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89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马小兵;王晗;赵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32 | 代理人: | 王顺荣;唐爱华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速 退化 数据 有效性 检验 模型 选择 方法 | ||
一种加速退化数据有效性检验及模型选择方法,它有五大步骤:一、选择常用退化轨迹模型并进行标准化;二、基于加速因子不变原则建立加速机理等同性条件;三、估计不同应力水平下模型参数值,运用Bartlett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四、计算加速因子变异系数,选择退化轨迹模型;五、基于回归分析外推正常应力水平下产品寿命。本发明针对退化轨迹模型建立了加速机理等同性条件,提高了加速因子的稳定性,检验过程以及参数估计的算法十分简洁,可操作性强,对检验数据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速退化数据有效性检验及模型选择方法,它针对退化轨迹模型,以加速机理等同性准则为基础,对产品在不同应力水平下模型参数之间应满足的关系以及假设检验方法进行讨论。进一步,考虑加速因子的稳定性需求,对加速退化模型进行选择。适用于加速退化试验寿命评估等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全球化的竞争以及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的可靠性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传统的加速寿命试验已经不适用于此类高可靠性产品,原因是为获得足够的失效信息,往往需要极长的试验周期。另一方面,研究发现产品的失效与某些物理特征的退化过程密切相关。产品的退化随着时间不断累积,当累积退化量超过失效阈值时,产品失效,因此失效阈值建立了产品性能退化与可靠性之间的联系。产品的退化通常是在高应力下催生的,故通常利用加速退化试验快速获得产品的退化信息。
目前针对加速退化试验的建模、参数估计以及优化设计等研究十分广泛。然而针对加速退化试验数据有效性的研究却非常少,在加速机理改变的情况下,应用任何退化模型处理试验数据都是不合理的。从物理层面研究加速机理是否改变称为机理的一致性分析,而从加速试验数据着手,应用统计分析理论逆向推断加速机理是否发生改变可称为机理的等同性分析。在加速寿命试验中,基于Pieruschka基本假定已经建立了产品加速机理等同性检验的基本依据,即加速机理不变是加速因子为一个与可靠度无关的常数的必要条件,根据该原则的推导理论,同样可以建立产品加速机理不变与退化模型参数之间的联系。此外,由于加速因子常常用于对不同环境下的数据进行折合计算,因此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1)本发明的目的:针对退化轨迹模型建立加速机理等同性准则,并基于该准则提供一种加速退化数据有效性检验及模型选择方法,为后续寿命评估及试验设计等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2)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出的基本假设如下:
假设1在不同应力水平下,产品的退化轨迹服从同一种形式,改变应力水平不改变退化轨迹的形式,而仅改变退化轨迹函数中的参数,该假设为Pieruschka基本假设在加速退化试验中的扩展。
假设2产品在加速试验中的性能退化轨迹服从三参数幂函数模型
f(y)=a+bt
其中y为产品的退化量值,f(y)为退化量y的单调函数,t为加速退化时间,a、b以及c为可能与应力相关的未知参数,式(1)称为退化轨迹标准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177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