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用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83525.9 | 申请日: | 201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74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姜成敏;朴哲孝;李载成;郑振镐;吴秉沃;吴光浩;肖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认知控管株式会社;天津认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8 | 分类号: | F01M1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384 | 代理人: | 郑青松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分离器 | ||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用分离器,作为在由内燃机的冲程生成的漏气中分离蒸发机油的内燃机用分离器包括:管道,设置在内燃机的气缸盖罩,并且具有流入漏气的流入口及排出漏气的排出口;回流诱导手段,诱导流入到所述管道的流入口的漏气回流,进而在漏气中分离蒸发机油;碰撞分离手段,设置在所述回流诱导手段的下流侧,并由与漏气的碰撞在漏气中分离蒸发机油;及排油口,配置在邻接于所述管道排出口的底面,并排出在漏气中分离的蒸发机油。其中,所述碰撞分离手段包括:碰撞分离盖,在其一面具有多个流入喷嘴;碰撞分离外壳,在所述碰撞分离盖和壁体之间形成碰撞分离腔室,所述壁体形成湍流管插入在所述碰撞分离盖形成的所述流入喷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用分离器,更详细地说涉及能够非常有效地在由内燃机冲程产生的漏气中分离蒸发机油的内燃机用分离器。
背景技术
一般地说,诸如车辆引擎的内燃机在爆发冲程时,流入空气与燃料及稍微一点的机油等在气缸内部一同爆发。这时,气缸生成由流入空气与未完全燃烧的燃料及已蒸发的稍微一点的蒸发机油混合而成的漏气。
这种漏气大部分通过排气歧管向外部排出,但是一部分的漏气无法向排气歧管排出,而是流入到气缸上部的气缸盖罩。因此,为了回收流入到气缸盖罩的漏气中已蒸发的机油的同时将漏气再供应到气缸,进而在内燃机设置分离器。
作为先于本发明的分离器为,已公开了由本发明的申请人申请的韩国注册专利第10-1054035号内燃机用分离器。
现有技术的分离器构成为,如图1所示包括:管道10,与内燃机的气缸盖罩(HC)配置成一体,并由挡板54在流入到流入口52的漏气中一次分离蒸发机油;圆心分离器60,将经过管道10的漏气通过圆形流路62旋转的同时二次分离蒸发机油;旋流器70,越向排出侧其内径则越被扩张,将漏气涡流的同时三次分离蒸发机油;减震腔室80,减震漏气的压力的同时具有排放孔82;及调节器90,将漏气调节为已设定的压力。
这种现有技术的分离器的构成为,流入到流入口的漏气按顺序地移动圆心分离器60及旋流器70的同时,通过减震腔室80向排出孔82排出的同时分离蒸发机油,并向配置在旋流器70的机油孔72排出。
但是,现有技术的分离器为,因涡流漏气的旋流器70增加其内部的压力差,据此向机油孔72再排出的蒸发机油因旋流器70的压力无法被顺畅地排出,因此降低了机油再排放效率。
据此,现有技术的分离器为,通过调节器90将漏气调节为已设定的压力,但是存在构成及制作复杂且提高制造成本的缺点。
再则,现有技术的分离器为,再排出已被分离的蒸发机油的机油孔72只配置在旋流器70,据此在挡板54或圆心分离器60分离的蒸发机油被分离之后无法立即排出,要沿着底面移动至机油孔72的路径变长,因此存在机油再排出效率非常低的缺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KR 10-1054035 B1(2011.08.03)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用分离器,其具有简单的构造,并且产生活跃的湍流,因此能够有效地在漏气中分离且回收蒸发机油。
(解决问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认知控管株式会社;天津认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认知控管株式会社;天津认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835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