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服务器与节点协作相结合的NAT穿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06134.4 | 申请日: | 2015-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65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4 |
发明(设计)人: | 韩锐;黄兴旺;郭志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上海尚恩华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 |
代理公司: | 11472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宇杨;杨青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服务器 节点 协作 相结合 nat 穿越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服务器与节点协作相结合的NAT穿越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节点上线时,向NAT服务器发送上线报文;NAT服务器收到节点上线报文后,根据节点的类型回复上线回复报文;节点收到NAT服务器上线回复报文后,如果判断自己为内网节点,则从NAT协作节点列表中选取一个协作节点发送协作请求报文,所述协作节点回复协作请求回复报文,并根据自己的类型决定是否将节点的信息保存到NAT协作节点列表中;所述节点与协作节点之间建立心跳,并通过协作节点进行NAT穿越。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通过节点协作实现NAT穿越,降低NAT服务器的带宽和并发;同时,当NAT服务器短期宕机单点失效时,节点的NAT穿越仍能正常工作,提高了整体系统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NAT)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服务器与节点协作相结合的NAT穿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点对点(Peer-to-Peer,P2P)通信越来越普遍。目前的IPv4网络由于网络地址匮乏而广泛存在的NAT设备使得处于不同内网的节点之间难以直接通信,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P2P应用的发展。
NAT穿越技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使得处于不同内网的节点可以直接进行通信。常用的NAT穿越技术包括STUN方式,TURN方式等。使用这些NAT穿越技术,节点在进行NAT穿越时,都需要和服务器进行通信,对服务器的带宽和并发提出一定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节点在NAT穿越时NAT服务器的带宽使用和并发数量较高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服务器与节点协作相结合的NAT穿越方法,在该方法中,NAT服务器给节点提供一个NAT协作节点列表,节点通过协作节点进行NAT穿越;仅当全部协作节点失效时,节点通过NAT服务器进行NAT穿越并更新协作节点列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服务器与节点协作相结合的NAT穿越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节点上线时,向NAT服务器发送上线报文;NAT服务器收到节点上线报文后,根据节点的类型回复上线回复报文;节点收到NAT服务器上线回复报文后,如果判断自己为内网节点,则从NAT协作节点列表中选取一个协作节点发送协作请求报文,所述协作节点回复协作请求回复报文,并根据自己的类型决定是否将节点的信息保存到NAT协作节点列表中;所述节点与协作节点之间建立心跳,并通过协作节点进行NAT穿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1)节点上线时,向NAT服务器发送上线报文;
所述上线报文包含节点ID、节点内网IP地址和内网UDP端口号;
步骤2)NAT服务器收到节点上线报文后,判断节点是否为内网节点,如果判断结果是肯定的,所述上线回复报文包括节点的公网IP地址、公网UDP端口号和NAT协作节点列表;否则,节点为公网节点,所述上线回复报文仅包括节点的公网IP地址和公网UDP端口号;然后回复上线回复报文;
步骤3)节点收到NAT服务器的上线回复报文后,判断自己是否为内网节点;如果判断结果是肯定的,转入步骤4);否则,节点为公网节点,不需要进行NAT协作;
步骤4)节点从NAT协作节点列表中选取一个协作节点发送协作请求报文;
步骤5)协作节点收到节点的协作请求报文后,向节点回复协作请求回复报文;如果协作节点为内网节点,将节点保存到NAT协作节点列表中;否则,不保存请求节点信息;
步骤6)节点与协作节点之间建立心跳;
步骤7)节点通过协作节点进行NAT穿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6)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上海尚恩华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上海尚恩华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061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