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抑制漏磁提高交变磁场传输效率的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15796.8 | 申请日: | 2015-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54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1 |
发明(设计)人: | 马光同;周鹏博;王志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F27/36 | 分类号: | H01F27/36;H05K9/00;H01F38/14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51200 | 代理人: | 张澎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抑制 提高 磁场 传输 效率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出一种抑制漏磁提高交变磁场传输效率的构造,涉及变压器、互感器等电能变换领域。
背景技术
磁场在人类的科技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磁能利用和传输一直以来是科技界研究的重点。变压器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当向变压器一次侧施加交流电压U1,流过一次绕组的电流为I1,则该电流在铁芯中会产生交变磁通,通过连接一次侧和二次侧的铁芯使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发生电磁关联,将一次侧的磁能传输到二次侧,二次绕组将感应出电动势。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也工作于相同的原理。这类电能变换设备的效能取决于铁芯传输交变磁场的效率。为实现交流磁场的高效传输,一种有效的途径是提高铁芯对交流磁场磁通线的约束能力,减少漏磁通。传统铁芯一般都是由高磁导率的电工材料经过一定的工艺制作而成,其电磁性能基本都是各向同性的,难以将磁通线约束到传输方向上,进而引起漏磁,导致大量磁能被耗散。如果能够构造一种强各向异性的铁芯结构,磁导率在传输方向上大,而在与传输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小,这样交流磁场的磁通线将被约束至传输方向上,在其他方向上的漏磁将会被大大抑制。这种具有强各向异性磁导率性质的铁芯结构有望大幅提高传输交流磁场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抑制漏磁提高交变磁场传输效率的构造,其基本思想是利用超导体的抗磁性和铁磁体的聚磁性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磁性质形成一种具有强各向异性的传输介质,达到抑制漏磁约束磁通线路径的效果,从而实现二次侧线圈接收磁能的最大化。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方案如下:
一种抑制漏磁提高交变磁场传输效率的构造,用在包括交流变压器和互感器等磁交变装置中抑制漏磁提高交变磁场传输效率。在磁交变装置中:初级线圈2绕在铁芯1的一端,并且经过初级线圈接头3与交流电源相连;次级线圈5绕在铁芯1的另一端,通过外接引线7与负载相连。铁芯1上未被线圈包覆的部分是由超导层401与铁磁层402交替叠绕而成的超导体-铁磁体异质结构屏蔽层4。其中,超导层401是由高温超导材料制成,铁磁层402是普通的低电阻高磁导率的电工材料。
磁能收发部分:铁芯1、初级线圈2、次级线圈5以及交流电源共同组成了磁能收发部分。初级线圈2螺旋紧绕在铁芯1的一端,并由接头3和交流电源连接,次级线圈5螺旋紧绕在铁芯1的另一端,初级线圈2产生的交变磁场经铁芯1在次级线圈5感应出交变电流。
超导体-铁磁体异质结构屏蔽层:超导层401和铁磁层402两种不同材料组成了磁能屏蔽层4。超导层401是由高温超导材料制成,铁磁层402是普通低电阻高磁导率电工材料。铁磁层402在内层,超导层401在外层,交替重叠包裹铁芯1的中间部分,磁能屏蔽层4由扎带6固定。超导层401可由若干超导带材短样用低温绝缘胶带纵向并排拼接而成,也可沿铁芯1的周向与铁磁层一起裹绕而成。
磁能传输测量:利用示波器观察初级线圈2和次级线圈5中的电流变化。一个电流探头夹住初级线圈回路的一段,另外一个电流探头夹住次级回路的一段,装置工作时,通过示波器即能测出磁能的传输效率(初级输入电流与次级接受电流的幅值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超导体的抗磁性和铁磁体的聚磁性构成了一个强各向异性强的磁能屏蔽层,磁能被压制在铁芯内部,可以有效降低漏磁,提高磁能的传输效率(见实证图5)。采用本发明制作的装置不需要改变原有变压器或互感器的结构就能实现传能效率的提升。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整个交流磁能传输形装置的示意图(直线形)。
图2为异质结构屏蔽层展开示意图。
图3为磁能传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采用环形结构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5为实验验证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的是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详细说明,而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以下的实施方式是以直线形为例,另外还有环形、圆形等其他结构,但它们的实施方式都是一致的。
由附图.1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157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