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18545.5 | 申请日: | 2015-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367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龙;王菊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贝多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28;B01J20/30;C02F1/28;C02F1/4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215104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附材料领域,具体是一种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油类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水体环境形成含油废水。含油废水是一种量大、 面广且危害严重的废水,其主要来源于石油工业、机械制造工业、运输工 业和餐饮业等。含油废水排入水体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水体溶解氧下降, 产生恶臭,造成水质恶化;水中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并导致鱼类、贝类等 变味而不宜食用;海上鸟类体表粘上溢油,会丧失飞行功能,甚至会造成 鸟类死亡。另外,含油废水也会污染大气,影响农作物生长。因此,对含 油废水的治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有重要意 义。
对含油废水的吸附法处理,主要是利用亲油性材料的物理及化学吸附 性能,吸附含油废水中的溶解油和其他污染物的过程。吸附法对其他方法 难以去除的一些大分子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尤为显著,经处理后出水水 质好且比较稳定,因而吸附法在含油废水处理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吸 附剂是吸附过程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不同的含油废水处理工艺和经济性 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吸附剂。
活性炭是一种经过活化处理的多孔炭,为粉末状或颗粒状,具有巨大 的比表面积和特别发达的微孔结构,吸附能力强,吸附容量大,是最常用 的水处理用吸附剂。活性碳纤维是纤维活性炭是一种较之粉末状或颗粒状 活性炭具有更强吸附能力的高效吸附剂,活性碳纤维为纤维状,纤维上布 满微孔,其重量轻、吸附能力强,在工业和生活领域都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但是,一些应用场合不仅要求吸附材料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还需要利用 吸附材料本身锁住吸附物质,以避免吸附物质在转移过程中泄漏,造成二 次污染;因而,利用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纤维活性碳,通过特殊工艺制造 具有较好锁控能力的吸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兼具油污吸附能力和锁 控能力的材料。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附材料,由基质层和包覆在基 质层表面的表层组成,所述基质层为活性碳纤维,所述表层为中空纤丝, 所述中空纤丝以不规则形态分布在活性碳纤维表面,且中空纤丝与活性碳 纤维表层紧密结合;中空纤丝的内径为300-600μm,壁厚50-70μm。
所述活性碳纤维的纤维直径为5-10μm,比表面积1000~1500m2/g,所 述活性碳纤维均匀分布若干微孔,微孔平均孔径为1.0-4.0nm。
一种上述吸附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S1、调制纺丝液;
S2、将制备得到的纺丝液压滤,并采用纺丝设备将纺丝液从两个同心 管组成的喷丝头挤出,获得未固结的中空纤丝,对中空纤丝进行冷却定型;
S3、将经冷却的中空纤丝敷设在活性碳纤维表面,其中,活性碳纤维 的传送速度小于中空纤丝挤出速度的两倍,由此使中空纤丝以不规则形态 分布在活性碳纤维表面;
S4、将中空纤丝与活性碳纤维水刺交缠在一起;
S5、干燥S4所得材料。
所述S1具体包括:将反应单体、交联剂、引发剂与溶剂混合,于70-95℃ 搅拌反应18-24h得微交联凝胶,将基材加入微交联凝胶中,于70~95℃条 件下搅拌至基材与微交联凝胶混匀,然后过滤除去固态杂质,脱泡,静置 熟化即得纺丝液。
进一步地,所述基材为聚砜、聚偏氟乙烯或聚醚砜;所述反应单体为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反应单体 的总重量不超过基材重量的一半,交联剂的剂量为反应单体总摩尔量的 0.5%~2%,引发剂的剂量为反应单体总重量1%~4%。
所述S2中,采用喷雾对中空纤丝进行冷却定型。
进一步地,在对纤丝进行喷雾冷却时,所述喷雾温度不高于10℃。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纤丝的内径为300-600μm,壁厚50-70μm;所述活 性碳纤维的纤维直径为5-10μm,比表面积1000~1500m2/g,所述活性碳纤 维均匀分布若干微孔,微孔平均孔径为1.0-4.0nm。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在活性碳纤维表面包覆特制的中空纤丝,既保留活性碳纤 维超强的吸附能力,又能提高表面锁控能力,减小吸附物质渗漏,避免二 次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贝多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贝多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185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