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离子型铱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电聚合分子印迹识别检测可待因的新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19642.6 | 申请日: | 2015-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81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许春华;李彤彤;宋启军;宋星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离子 配合 物电致 化学 发光 聚合 分子 印迹 识别 检测 新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离子型铱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与分子印迹识别技术联用快速检测可待因的方法。首次将阳离子交换剂Nafion、多壁碳纳米管与离子型铱配合物制备复合溶液,取适量滴涂在电极表面制得[(bpq‑OCH3)2Ir(dcbpy)]+PF6‑/MWCNT/Nafion电致化学发光修饰电极;再采用电聚合法在该修饰电极上制备分子印迹层。首次实现了基于离子型铱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电聚合分子印迹识别对可待因的检测,灵敏度较高、选择性好,在1.0×10‑11~5.0×10‑9mol·L‑1有很好的线性,线性方程为IECL=11.21log C+127.98,r=0.9962,检出限达到9.23×10‑12mol·L‑1(S/N=3)。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离子型铱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电聚合分子印迹识别的可待因新型检测方法,涉及材料学、光化学、电化学等领域。
背景技术
可待因,又称磷酸甲基吗啡。在病理和生理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治愈咳嗽、镇静、缓解疼痛;但又被列入毒品的范畴,是查禁的重要对象。对该物质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紫外可见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法,但这些分析方法检测水平局限于微摩尔级别[1-4],而且仪器庞大,耗时较长,在某些方面使用受到限制。近来,陈曦课题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可待因,检测限可达到5.0×10-9mol·L-1[5]。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化学发光发展的初期,三联吡啶钌体系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6-7],但由于应用在水溶液体系中,浪费试剂,价格昂贵。人们便另辟蹊径,将三联吡啶钌固定化制得电化学发光传感器[8-10]。又因三联吡啶钌易溶于水,固定化中容易脱落,则用金属铱配合物取而代之。金属铱配合物与钌配合物化学性质相似,其不溶于水,发光效率较高,在电化学发光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Bae YJ等人利用硅纳米粒子包埋技术将铱配合物固定在ITO电极表面[11]。董永平等人利用离子交换技术将铱配合物和Nafion制成复合膜材料对电极进行修饰,该电极成功用于检测水溶液中的草酸根离子[12]。将铱配合物固定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仅仅将铱配合物固定化制备的传感器灵敏度高,重现性佳,但选择性略微不足。分子印迹技术可以提供分析方法的特异性,除去印迹分子,生成具有与印迹分子大小、形状、结构相匹配的空穴,因此可以有选择性地识别印迹分子。以其显著的特点,分子印迹技术现已广泛用于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和分离技术等方面[13-15]。因此,将电致化学发光与分子印迹技术联合使用可以消除背景干扰,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分子印迹技术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制备分子印迹膜,目前的方法有原位引发聚合法、电化学聚合法、涂附法、自组装法[16-18]。电聚合法具有耗时短,直接成膜的优点,而且电聚合的时间长短、电压、电流参数可以控制成膜的厚度,实现成膜的可控性。
本发明首次基于离子型铱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和可待因分子印迹识别两种技术联用检测可待因,灵敏度较高,选择性好,在1.0×10-11-5.0×10-9mol·L-1有很好的线性,线性方程为IECL=11.21log C+127.98,r=0.9962,检出限达到9.23×10-12mol·L-1(S/N=3)。
参考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196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在线监测的提取罐
- 下一篇:一种铅酸蓄电池用硫酸钡纯度的测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