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孔单质硅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53072.2 | 申请日: | 2016-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94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蒋学鑫;王亚娟;李望;郭敬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8 | 分类号: | H01M4/38;H01M4/1395;C01B33/023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 34117 | 代理人: | 吴奇 |
地址: | 2334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孔 单质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孔单质硅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可移动电子设备对高容量、长寿命电池需求的日益增长,人 们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离子电池容量偏低已成为制约 电池工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寻找更高比容量的负极材料已成为电池材料领域 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商业化负极材料是碳,自锂离子电池商业化以来, 碳材料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接近372mAh/g的理论值,很难再有提 升的空间。因而寻找替代碳的负极材料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众多可 选择的负极材料中,硅因其具有较高的比容量(理论值:4200mAh/g)及较 低的脱嵌锂电压而备受瞩目。
但是因为单质硅会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高于300%,并产生粉化料现 象,导致容量迅速降低,电池内阻突然增大,从而限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领 域的应用。多孔单质硅内部具有孔道结构,相对于同粒径的实心单质硅来说, 据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密度较低。内部的空间可以用于减轻单质硅在充放电 过程中体积膨胀。
生产多孔单质硅对于锂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制备多 孔单质硅的方法有阳极腐蚀法、染色腐蚀、火花放电法、水热腐蚀法、脉冲 腐蚀法等。这些方法制备的多孔单质硅表面腐蚀的孔径较小,几个纳米到十 几纳米之间,而且腐蚀孔的纵向深度较低,满足不了锂电负极材料的要求。 利用镁热反应将芦苇,稻草,硅球藻等中的二氧化硅还原成多孔单质硅,在 电化学循环性能上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芦苇、稻草等这些废弃物所含 杂质较多,尤其是无机盐、无定形碳等,量产时难以除去。气凝胶等制备的 纳米单质硅,虽然具有多孔结构,但壁厚有限,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坍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还原充分、工艺过程简单且具 有弯曲孔道结构的多孔单质硅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多孔单质硅的制备方法,以软硅为原料,镁粉为还原剂,在惰性环 境中还原得到多孔单质硅;
所述软硅粒径为1-10um,比表面积为180-230m2/g且具有多孔中空结构。
所述多孔单质硅粒径为1-10um,壁厚为50-150nm。
一种多孔单质硅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为:先将软硅和镁粉混合均匀, 再将混合物加入带盖铁坩埚内,然后将坩埚置于氩气保护的气氛炉中,于 600-700℃、分阶段保温2-7h,最后经盐酸侵蚀即得多孔单质硅。
本发明工作原理:
以粒径在1-10um,比表面积为180-230m2/g且具有多孔中空结构的软硅为 原料,采用分温区保温镁热还原法,将多孔硅和镁粉混合均匀,置于气氛炉 中煅烧,调节煅烧温度,分段加热,使微球中的单质硅充分还原。该工艺过 程简单、易于操作控制,所制备的单质硅具有弯曲的孔道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以粒径在1-10um,比表面积为180-230m2/g 且具有多孔中空结构的软硅为原料,其外形为椭球形,相对于使用实心二氧 化硅球来说,软硅与镁反应时,镁可以很容易进入到多孔二氧化硅的内部, 并且采用分温区加热,使反应更加均匀,相对于气凝胶来说,多孔硅结构保 存的更加完好和稳定,多孔硅的壁厚能保持在100nm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原料软硅的SEM形貌图;
图2为以30.48g软硅和25.46g镁粉为原料,在600℃下保温1h,620℃保温 2h,650℃保温2h后的样品,经过酸洗制备得到的多孔硅SEM形貌图;
图3为以61.04g软硅和52.39g为原料,在650℃下保温4h后的样品,经过 酸洗制备得到的多孔硅SEM形貌图;
图4为以167.82g软硅和142.56g镁粉为原料,在600℃下保温1h,620℃保 温2h,650℃保温3h后的样品,经过酸洗制备得到的多孔硅SEM形貌图;
图5为以110.39g软硅和93.77g镁粉为原料,650℃保温6h后的样品,经过 酸洗制备得到的多孔硅SEM形貌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530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阳极活性材料和含所述阳极活性材料的二次电池
- 下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的负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