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发动机废热回收空调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67834.4 | 申请日: | 2015-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39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同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2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发动机 回收 空调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汽车发动机废热回收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开启汽车发动机废热回收空调控制系统,温度传感器采集到车厢系统中各温度采集点的温度值,并传送给可编程控制器(9);
步骤二:可编程控制器(9)将温度数据传输给主控制器(8),主控制器(8)接收温度数据信息后,结合模糊控制算法进行分析计算,并将控制信号发送给可编程控制器(9);
步骤三:可编程控制器根据控制信号控制终端执行构件工作;所述的终端执行构件包括:
连接在蓄热管路中的水水换热器、烟气换热器以及蓄热器;
连接在换热管路中的溴化锂制冷机、固态冷却器以及蓄冷器;
连接在散热管路中的分布式散热器;以及
蓄热器与溴化锂制冷机连接的管路上设置的、控制流体从溴化锂制冷机单向流出的第一单向阀(11);
蓄热器与分布式散热器连接的管路上设置的、控制流体从蓄热器单向流出的第二单向阀(12);蓄冷器与分布式散热器连接的管路上设置的、控制流体从蓄冷器单向流出的第三单向阀(13);以及
蓄热管路、换热管路以及散热管路中的阀门、水泵和风机;
步骤四:当车厢当前温度值(T0)与车厢设定温度值(T1)相等时,汽车发动机废热回收空调控制系统停止工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废热回收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车厢当前温度值(T0)小于车厢设定温度值(T1),则启动采暖模式;
主控制器(8)发出指令,进入采暖模式;并确定温度误差与变化率;进行温度数值模糊控制处理;可编程控制器(9)输出阀门、水泵、风机控制指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废热回收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车厢当前温度值(T0)大于车厢设定温度值(T1),则启动制冷模式;
主控制器(8)发出指令,进入制冷模式;并确定温度误差与变化率;进行温度数值模糊控制处理;可编程控制器(9)输出阀门、水泵、风机控制指令。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废热回收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暖模式还包括如下步骤:
可编程控制器(9)控制第一阀门(F1)、第四阀门(F4)、第一制热阀门(F11)和第二制热阀门(F12)开启,第五阀门(F5)或/和第六阀门(F6)开启,第十阀门(F10)开启,第二阀门(F2)、第三阀门(F3)、第七阀门(F7)关闭,并控制第一水泵(B1)或/和第四水泵(B4)调整流速。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废热回收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冷模式还包括如下步骤:
可编程控制器(9)控制第一阀门(F1)、第四阀门(F4)、第五阀门(F5)、第七阀门(F7)、第八阀门(F8)开启,第十阀门(F10)开启,第二阀门(F2)、第三阀门(F3)关闭,并控制第一水泵(B1)、第二水泵(B2)、第三水泵(B3)、第四水泵(B4)、第五水泵(B5)调整流速。
6.如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废热回收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路包括分布式散热器(6),且分布式散热器(6)连接蓄热器(3)或蓄冷器(5)。
7.如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废热回收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蓄热器(3)与溴化锂制冷机(4)连接,并形成回路;溴化锂制冷机(4)与蓄冷器(5)连接,并形成回路;溴化锂制冷机(4)还设置有一固态冷却器(7)。
8.如权利要求2-5任一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废热回收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蓄热管路包括水水换热器(1)与蓄热器(3)连接并形成的回路,烟气换热器(2)通过烟气控制阀连接在水水换热器(1)与蓄热器(3)之间的管路中。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发动机废热回收空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糊控制算法为:
当车厢当前温度值(T0)与车厢设定温度值(T1)误差较大时,可编程控制器(9)控制风机(10)转速加快,水泵转速加快,提高温度变化率:
当车厢当前温度值(T0)与车厢设定温度值(T1)误差值逐渐减小时,可编程控制器(9)控制温度变化率也随之减小,即此时的风机(10)转速下降,水泵转速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商大学,未经浙江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6783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