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脂肪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74956.6 | 申请日: | 2015-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307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平生;汪洋;周晓明;马学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5/07 | 分类号: | C12N5/07;C07K14/47;A61K47/24;A61K47/42;A61K4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何叶喧 |
地址: | 10010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脂肪体 制备 上层液相 中性脂质 缓冲液 上层液 分层 缓冲液混匀 磷脂 功能蛋白 药物载体 载脂蛋白 制备药物 磷脂膜 下层液 脂蛋白 单层 涡旋 脂滴 应用 蛋白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脂肪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制备由中性脂质和单层磷脂膜组成的脂肪体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a1)将磷脂和中性脂质在缓冲液中进行涡旋以实现两者的反应,然后进行离心,收集上层液相;a2)将步骤a1)得到的上层液相进行两次以上的纯化;每次纯化的方法为:将上层液相与所述缓冲液混匀,然后使其分层,收集上层液相;a3)将步骤a2)得到的上层液相与所述缓冲液混合,然后使其分层,收集下层液相,其中含有脂肪体。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制备的脂肪体,可招募一种或几种固有蛋白和/或功能蛋白、获得人工脂滴,可招募一种或几种载脂蛋白、获得人工脂蛋白,均在制备药物和/或药物载体中具有重要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脂肪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脂滴(lipid droplet,LD)是一种细胞器,它由中性脂质核心,单层磷脂膜与相关蛋白组成,这一细胞器的功能包括:1)脂质的合成,存储,代谢和运输;2)蛋白质的存储和降解;3)脂质信号分子和激素的生产和修饰;4)与其他细胞器的相互作用。由于脂滴具有上述的多种功能,许多人类的疾病,特别是代谢性疾病,与脂滴的形成和动态变化息息相关,然而,脂滴的形成机制和动态变化研究依然困难重重。目前仍然缺乏对脂滴如何形成、脂滴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全面了解。脂滴的组成的复杂性及其与其它细胞器的相互作用干扰了我们解构这些机制的能力。
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致力于脂滴的分离纯化,并通过蛋白质组和脂质组研究阐明脂滴的蛋白质和脂质组成。可是蛋白质组和其他的组分研究发现,分离得到的脂滴几乎总是含有内质网、线粒体和其它细胞器的碎片。可见,制备结构和组成上都接近天然脂滴的人工脂滴(Artificial Lipid Droplets,ALDs)是非常必要的。
除脂滴以外,人体内还有一类由单层磷脂膜包裹中性脂,表面覆有蛋白的结构,称为脂蛋白(lipoprotein)。虽然脂蛋白与脂滴的结构非常类似,但二者定位不同,表面蛋白不同:脂滴存在于细胞中,而脂蛋白存在于血液中;脂滴上的主要蛋白为脂滴固有/结构蛋白(lipid droplet resident/structural protein),而脂蛋白上的主要蛋白为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不同的脂蛋白表面有不同的载脂蛋白。脂蛋白的种类和比例对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是胆固醇逆向运输(cholesterol reverse transport)的关键组分,可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对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有非常重要的预防作用。人工脂蛋白或可用于高密度脂蛋白的补充制剂或其他药物载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药物载体及一种体外研究脂滴的体系。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脂肪体的制备方法,所述脂肪体由中性脂质和单层磷脂膜组成。
本发明所提供的制备脂肪体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1)将磷脂和中性脂质在缓冲液中进行涡旋以实现两者的反应,然后进行离心,收集上层液相,从上层液相中分离得到脂肪体。
所述“从上层液相中分离得到脂肪体”可包括如下步骤:
a2)将所述上层液相进行两次以上的纯化;每次纯化的方法可为:将上层液相与所述缓冲液混匀,然后使其分层,收集上层液相;
a3)将步骤a2)得到的上层液相与所述缓冲液混合,然后使其分层,收集下层液相,其中含有脂肪体。
所述缓冲液可为缓冲液B。
所述缓冲液B的溶质及其在缓冲液中浓度可为:15mM~25mM HEPES,80mM~120mMKCl,1.5~2.5mM的MgCl2;溶剂可为去离子水;pH可为7.2~7.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749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