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铬系列微球状流化床异丁烷脱氢催化剂的浸渍干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80739.8 | 申请日: | 2015-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22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肖俊平;葛志勇;王建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扬子催化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26 | 分类号: | B01J23/26;B01J21/04;B01J37/02;B01J3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225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列 球状 流化床 丁烷 脱氢 催化剂 浸渍 干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剂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铬系列微球状流化床异丁烷脱氢 催化剂的浸渍干燥工艺。
背景技术
异丁烷是催化裂化碳四馏分中主要组分之一,其含量可高达34%,长期以来,由于 只重视烯烃的利用,而将烷烃大多作为燃料烧掉,造成巨大的浪费。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分离技术的提高,碳四馏分作为石油化工原料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预计,其将是继乙 烯和丙烯之后的可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石油化工原料。美国、日本和西欧的碳四化工利用率 为60-70%,而我国仅有40%,并以烯烃利用为主。因此,开发异丁烷的化工利用技术,不仅为 烯烃源头提供补充,而且对提升石油化工相关企业的竞争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异丁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现有的乙烯副产异丁烯总量已难以满 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异丁烷脱氢制成为解决异丁烯问题的主要竞争技术之一,在异丁烷资 源丰富的地区而备受青睐。世界范围内由异丁烷脱氢生产的异丁烯每年达300多万吨,而目 前我国还没有工业化的工艺及相关设备。已经工业化的异丁烷脱氢工艺有Phillips公司的 Star工艺、联合催化和鲁姆斯公司的Catofin工艺、UOP公司的Oleflex工艺、Linde与 Engelhard共同开发的Linde工艺以及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研究院与意大利Snamprogetti 工程公司联合开发的FBD-4流化床脱氢工艺等。
在异丁烷脱氢反应中,催化剂的积炭失活是直接脱氢工艺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 该反应在热力学上为吸热反应。近年来,为解决直接脱氢法的能耗问题和催化剂积碳问题, 采用放热反应的氧化脱氢工艺,各种催化剂被大量研究报道,但深度氧化产物COx难以避 免,到目前为止,异丁烯的单程收率仍然低于30%,难以与直接脱氢法竞争。因此,异丁烷直 接脱氢依然是最有潜力的转化途径,关键是开发新型高选择性和抗积炭的催化剂。因此开 发高活性、抗积碳催化剂体系,实现流化床异丁烷脱氢国产化,无论对炼油企业还是石油化 工行业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具有异丁烷资源的地区,该工艺过程也将备受关注,关键技术的 成功开发,其应用前景十分明确。
流化床异丁烷脱氢催化剂,由于其使用性能的要求,便于催化剂在反应器中的流 化、减少催化剂的跑损,需要催化剂具有适度的粒度分布,颗粒直径主要集中在20——150μ m。同时,这种催化剂的活性组分通常采用Cr2O3,含量通常在14%以上。
国外目前已知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氧化铝载体与硝酸铬溶液打浆,之 后通过输送装置送入喷雾干燥或过滤后进行闪蒸干燥,然后高温焙烧。这种方法粒度控制 难度大、蒸发水分时的能耗高,且干燥过程由于二次成型会改变原有载体的粒径分布。
另外一种方法是用氧化铝载体分步多次饱和浸渍、干燥,然后高温焙烧。在催化剂 的浸渍过程中,由于浸渍液的硝酸铬浓度极高,硝酸铬溶液遇到氧化铝载体,极易结晶析 出,导致活性组分不能均匀分布在氧化铝载体的孔道中。
此外,目前的浸渍干燥工艺主要适用于条状或球状的贵金属Pt系列、分子筛—稀 土—钒系金属系列的活性组分催化剂,经检索未发现采用铬元素为活性组分并结合流化态 干燥工艺制备的流化床异丁烷脱氢催化剂的浸渍干燥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浸渍效果好、效率高的铬系列微球状流化床 异丁烷脱氢催化剂的浸渍干燥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扬子催化剂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扬子催化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807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