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焊接管接头无损探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87958.9 | 申请日: | 2015-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47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力;孙厚彬;李忠杰;翁遥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88 | 分类号: | G01N21/8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024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损探伤 工位 出料工位 分检 复测 无损探伤装置 储料单元 传输单元 管接头 焊接管 传输方向 到位检测 放料单元 分检单元 设计结构 生产车间 制造成本 自动分选 出料口 口径 分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焊接管接头无损探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出料口的储料单元;放料单元;传输单元;沿着管接头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无损探伤工位、复测工位、分检出料工位,在无损探伤工位及分检出料工位均设有到位检测单元;位于无损探伤工位的无损探伤单元;位于复测工位的复测传输单元;位于分检出料工位的分检单元及分类储料单元。本发明装置设计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便捷等优点。针对不同口径的管接头,均可使用本发明装置进行无损探伤操作和自动分选操作。本发明装置具有很高的实用性、通用性,便于生产车间大规模投入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短管接头环缝拼接焊后对其进行无损探伤检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锅炉集箱中的一部份短管接头设计为异种钢对接结构形式,该种类型的短管接头环缝拼接焊后需要进行无损探伤检测。目前,无损探伤检测采用人工检测,需要人为手工对大量的短管接头按序摆放,无损探伤检测又需要进行人工对短管接头做好标记,并且还需要根据无损检测报告人为对合格品/不合格品管接头进行分捡。该种生产方法将会大量地消耗企业人力物力,不利于车间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能够自动进行无损探伤检测的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焊接管接头无损探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出料口的储料单元,用于放置待探伤的管接头,管接头依次从出料口出储料单元;
放料单元,由放料单元将出储料单元的管接头传递至传输单元;
传输单元,用于传输管接头;
沿着管接头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无损探伤工位、复测工位、分检出料工位,在无损探伤工位及分检出料工位均设有到位检测单元;
位于无损探伤工位的无损探伤单元,位于无损探伤工位的到位检测单元检测到管接头被传输至无损探伤工位后,无损探伤单元开始对当前管接头进行无损探伤,并将当前管接头至少判定为合格品、不合格品及复测品,若当前管接头被判定为合格品或不合格品,则当前管接头直接别传输至分检出料工位;
位于复测工位的复测传输单元,仅在当前管接头被判定为复测品时,复测传输单元动作,用于将获取位于传输单元上的管接头,并将该管接头传输回储料单元;
位于分检出料工位的分检单元、分类储料单元及不合格品标记单元,分类储料单元至少包括合格品储料单元及不合格品储料单元,在分类储料单元内设有入料检测单元,位于分检出料工位的到位检测单元检测到管接头被传输至分检出料工位后,分检单元动作,若当前管接头被判定为合格品,由分检单元将当前管接头分检至合格品储料单元,若当前管接头被判定为不合格品,先由不合格品标记单元对当前管接头做出标记,再由分检单元将当前管接头分检至不合格品储料单元,当入料检测单元检测到有管接头进入分类储料单元后,分检单元停止动作。
优选地,所述储料单元包括储料箱,储料箱底部设有竖直向下的出料口,出料口的宽度与管接头的直径相当使得每次仅有一根管接头出出料口,储料箱内形成有坡度,位于储料箱内的管接头沿该坡度进入出料口。
优选地,所述放料单元包括位于储料单元的出料口下方的十字轮,十字轮在控制单元控制下旋转后将出所述储料单元的管接头释放至所述传输单元。
优选地,所述传输单元包括由控制单元控制转动的两个传输轮,两个传输轮分别由支架支撑在基体上,在传输轮上绕有用于承载管接头的传输带。
优选地,在所述传输带设有等距离尺寸的圆柱钢条,用于在传输带上定位管接头。
优选地,两个所述传输轮左右布置,管接头由位于左侧的传输轮运动至位于右侧的传输轮,位于左侧的传输轮与所述无损探伤单元的中心距离设为L1,所述无损探伤单元与位于右侧的传输轮中心距离设为L2,L1=1.5 L2~2L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879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