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嵌入式的建筑物表面裂缝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18531.4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60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来丽芳;宋贺;张书博;梁师俊;孙宇良;余桂英;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富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02 | 分类号: | G01B1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徐敏 |
地址: | 311231***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嵌入式 建筑物 表面 裂缝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的建筑物表面裂缝检测装置,包括机身,安装在机身上的光学镜头模块、图像采集模块、嵌入式处理计算模块以及供电模块,所述机身设有图像采集通道,所述光学镜头模块包括可拆卸安装在图像采集通道一端的近距离测量镜头和远距离测量镜头,所述图像采集模块包括安装在图像采集通道另一端用于接收经过近距离测量镜头或远距离测量镜头的光线的图像传感器及图像信号调理电路;本发明的基于嵌入式的建筑物表面裂缝检测装置把近距离和远距离裂缝测量单元整合在一台仪器,有效降低用户成本,并且通过对仪器结构的设计,在扩展其功能的同时保证了小型化和便携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质量检测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嵌入式的建筑物表面裂缝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裂缝广泛存在于桥梁、路面、墙体等建筑物表面,是建筑物损坏的主要危害来源之一。我国建筑物数量庞大,但总体检测技术状况不容乐观,亟需高效、便携、准确的检测手段,这对保障工程安全、防止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裂缝检测分为近距离测量和远距离测量,传统的裂缝检测手段大多只针对近距离测量,主要有裂缝宽度标尺法、裂缝显微镜法和人工读数方式的裂缝检测仪法三种。其中,裂缝宽度标尺使用简单,但测量范围小,精度低,一般用作粗测;裂缝显微镜具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且价格便宜,是目前国内主要的裂缝检测方法,但需要人工观察显微镜并读数记录,劳动强度高、人为误差大;人工读数方式的裂缝检测仪使用前端摄像头采集裂缝图像,在显示屏上显示,并通过屏幕上的电子标尺人工读数,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劳动强度,但依然具有人为误差大的缺点。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软硬件可裁剪,对硬件的体积、成本、功耗等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基于嵌入式技术的裂缝检测仪可实现智能化和小型化,代表了裂缝检测领域的发展趋势。
例如申请公布号CN 103808368 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钢筋混凝土检测仪,包括有处理器和钢筋混凝土检测传感器,钢筋混凝土检测传感器将检测数据传送给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为智能手机或便携式电脑,所述钢筋混凝土检测传感器为裂缝显微镜。上述检测仪由于将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检测仪中的带有显示功能的处理器更换为智能手机或便携式电脑,并在智能手机或便携式电脑中安装了相应的软件,不仅解决了传传的处理器体积庞大不便携带的问题,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
但是上述的这类产品仍有以下不足:第一,绝大多数都是只针对近距离测量的;第二,现有的远距离测量都是采用望远镜自带的分划板、十字丝等来测量被测物与仪器间的距离,一来精度不高、影响最终裂缝检测精度,二来望远镜自带的测距功能使用比较麻烦;第三,目前还没有基于嵌入式技术且把近距离和远距离测量整合在一台仪器的裂缝检测仪,用户往往需要同时购买近距离和远距离测量仪器,即增加了开支,也给一些同时有远近距离测量任务的工地使用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的建筑物表面裂缝检测装置,整合近距离和远距离裂缝检测模块,具有使用方便、体积小、便于携带等优点。
一种基于嵌入式的建筑物表面裂缝检测装置,包括机身,安装在机身上的光学镜头模块、图像采集模块、嵌入式处理计算模块以及供电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设有图像采集通道,所述光学镜头模块包括可拆卸安装在图像采集通道一端的近距离测量镜头和远距离测量镜头,所述图像采集模块包括安装在图像采集通道另一端用于接收经过近距离测量镜头或远距离测量镜头的光线的图像传感器及图像信号调理电路。
本发明中并不是简单地将两套测距系统整合,而是将近距离测量镜头和远距离测量镜头分别作为近距离和远距离裂缝检测的光学镜头,可拆卸地安装到同一图像采集通道中与图像采集模块配合以进行近距离或远距离裂缝图像的获取,通过一套图像采集模块、嵌入式处理计算模块和供电模块完成近距离和远距离两种测量,提高了检测装置的适用范围且不增加装置的体积,以保证装置的便携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富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富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185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