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底栖动物-藻类-水生植物-鱼类的河流水生态环境自我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22403.7 | 申请日: | 2015-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3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张豫;黄本胜;俞孜;杨敬锋;梁志鑫;苏方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豫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刘克宽 |
地址: | 510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动物 藻类 水生植物 鱼类 河流 水生 环境 自我 修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底栖动物-藻类-水生植物-鱼类的河流水生态环境自我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近些年工业的发展,河流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十分严重,我国有关部门曾 对全国878条河流,总长度为87100km的河流水体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地 表水可分为五级,其污染程度和可利用情况如下:一级水——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渔 业用水标准,占评价河流总长度28.1%;二级水——轻度污染,符合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 可作渔业用水,经处理后可作饮用水,占总长度39.5%;三级水——较重污染,可作农业 灌溉用水,占总长度19.5%;四级水——重污染,不符合农业灌溉要求,占总长度6.8%;五 级水,严重污染,占总长度6.1%。
现有河流水生态环境修复方法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物理手段一般为工 业曝气,清淤、修建溢流坝、换水、引水冲淤、机械除藻等;化学手段一般为药剂杀藻、 投加铁盐促进磷沉淀、石灰脱氮等;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成本高,效果持续期短,需不 断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持,且化学手段会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复方法一般为投放微 生物和种植植物,微生物数量巨大,可在短期内见到效果,但其生命周期短,效果持续期 短,且污染物不能完全移除水体,因此,现需要一种效果持续期长,不会污染水体的修复 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河流水生态环境修复方法效果持续期短、成本高、易造成二次污 染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底栖动物-藻类-水生植物-鱼类的河流水生态环境自我修复方法。
本发明基于底栖动物-藻类-水生植物-鱼类的河流水生态环境自我修复方法,是按照以 下步骤进行的:
一、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评定待修复河流的污染程度;
二、春季在待修复河流深度小于1.5米的区域种植芦苇,种植密度为20~30株/m2, 在种植20~30天后向待修复河流中播种藻类;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的河流, 藻类的播种量为200~500g/m2;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的河流,藻类的播种量为 500~800g/m2;
三、向待修复河流的水面均匀投放浮游动物,30~40天后向待修复河流中投放底栖软 体动物;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的河流,底栖软体动物的投放量为 30~200g/m2;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的河流,底栖软体动物的投放量为 200~300g/m2;
四、向待修复河流中播种沉水植物;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的河流,沉水 植物的种植密度为30~70株/m2;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的河流,沉水植物的 的种植密度为70~100株/m2;
五、当沉水植物的覆盖率达到40~60%时,投放虾类、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和滤 食性鱼类;其中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的河流,虾类投放量为1~2尾/m2,草 食性鱼类投放量为0.01~0.03尾/m2,杂食性鱼类投放量为0.01~0.03尾/m2,滤食性鱼类投 放量为0.01~0.03尾/m2;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的河流,虾类投放量为2~3 尾/m2,草食性鱼类投放量为0.03~0.06尾/m2,杂食性鱼类投放量为0.03~0.06尾/m2,滤 食性鱼类投放量为0.03~0.06尾/m2;
六、在上一步投放30天后向待修复河流中投放肉食性鱼类,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准Ⅳ类标准的河流,投放量为0.01~0.03尾/m2,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的河流, 投放量为0.03~0.06尾/m2;
七、在芦苇和沉水植物死亡之前进行收割,收割量为二者生物量总和的30%~50%; 当年冬季捕捞底栖软体动物和虾类,捕捞量为二者生物量总和的30%~40%;两年后捕捞 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和食肉性鱼类,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和滤食性 鱼类捕捞量为三者生物量总和的20%~30%;食肉性鱼类的捕捞量为其生物量的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豫,未经张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24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