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Fe-Cu选择加氢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511032409.2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252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梁玉龙;车春霞;韩伟;苟尕莲;颉伟;钱颖;张峰;景喜林;潘曦竹;王斌;何崇慧;王涛;谢培思;马好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3/745 | 分类号: | B01J23/745;C07C7/167;C07C7/163;C07C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鲍俊萍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fe cu 选择 加氢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Fe‑Cu选择加氢催化剂,催化剂含Fe 2~15%,含Cu0.05~0.5%。其余为氧元素和载体。催化剂比表面为10~300m2/g,孔容为0.2~0.65ml/g。本发明催化剂可用于C2~3裂解馏分中乙炔、丙炔和丙二烯(MAPD)的选择性加氢。该催化剂具有温和的加氢活性和优异的烯烃选择性,烯烃增量高,操作弹性好,“绿油”生成量低,长周期运行性能好。并且催化剂成本远低于贵金属Pd催化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Fe-Cu选择加氢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催化剂可用于乙烯气氛微量乙炔和丙炔(MA)、丙二烯(PD)选择性加氢制备乙烯。
背景技术
乙烯、丙烯是石油化学工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作为合成各种聚合物的单体,绝大部分由石油烃(如乙烷、丙烷、丁烷、石脑油和轻柴油等)蒸汽裂解制得。经这种方法得到的以乙烯为主的C2馏分中还含有0.5%~2.5%(摩尔分数)的乙炔。乙炔的存在会使乙烯的聚合过程复杂化,恶化聚合物性能。当用高压法生产聚乙烯时,由于乙炔的积累,会有爆炸的危险;另外,在生产聚乙烯时,乙炔的存在还会降低聚合催化剂活性,增加催化剂的消耗。所以必须将乙烯中的乙炔降到一定值以下,才能作为合成高聚物的单体。
目前工业中通常采用贵金属Pd系加氢催化剂,选择性除去C2馏分中的乙炔和C3馏分中的丙炔(MA)、丙二烯(PD)。专利US4404124通过分步浸渍法制备了活性组分钯壳层分布的选择加氢催化剂,可应用于碳二、碳三馏分的选择加氢,以消除乙烯中的乙炔和丙烯中的丙炔丙二烯。US5587348以氧化铝为载体,调节助催化剂银与钯作用,加入碱金属、化学键合的氟制备了性能优良的碳二加氢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减少绿油生成,提高乙烯选择性,减少含氧化合物生成量的特点。US5519566公开了一种湿法还原制备银与钯催化剂的方法,通过在浸渍液中加入有机或无机还原剂,制备银与钯双组分选择加氢催化剂。
由于使用贵金属Pd作为活性组分,催化剂成本居高不下,而且贵金属催化剂由于活性高,在装置开工稳定性,操作弹性和催化剂长周期运行性能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研发价格低廉、性能卓越的新型碳二加氢催化剂体系,一直是该领域科研人员努力的目标。
CN2005800220708.2公布了一种轻质烯烃原料中乙炔和二烯烃的选择加氢催化剂,该催化剂由选自铜、金、银的第一组分和选择镍、铂、钯、铁、钴、钌、铑的第二种组分组成,另外催化剂还包括选自锆、镧系元素和碱土金属混合物的至少一种无机盐和氧化物。催化剂煅烧、使用或者再生后形成萤石结构。催化剂氧化物总含量0.01~50%,优选焙烧温度700~850℃。通过添加第三种氧化物,改性氧化铝或氧化硅载体,有助于增加催化剂选择性和再生之后的活性、选择性。该技术仍旧是以铜、金、银、钯等为活性组分,镍、铂、钯、铁、钴、钌、铑等作为助组分,通过对载体的氧化物改性,提高催化剂的再生性能。
CN102218323A公布了一种不饱和烃的加氢催化剂,活性组分为5~15%的氧化镍和1~10%的其他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其他金属氧化物可以为氧化钼、氧化钴和氧化铁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另外还包括1~10%的助剂。该发明技术主要用于将煤制油工业尾气中乙烯、丙烯、丁烯等加氢转化为饱和烃,具有良好的深度加氢能力。该技术主要用于富含CO和氢气的各种工业尾气中乙烯、丙烯、丁烯等的全加氢,不适合用于炔烃、二烯烃的选择加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324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