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燃料型化油器用减压阀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02528.2 | 申请日: | 2015-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765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林炳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炳光 |
主分类号: | F02M7/12 | 分类号: | F02M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 化油器 减压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压阀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多燃料型化油器用减压阀。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所用同类产品对进气量的调节采用单螺钉结构进行调节,只能粗调,不能进行微调,不能合理地满足化油器的实际使用要求。现有市场产品采用单螺钉结构调节化油器节气量,属于粗调,调整范围波动较大,对化油器的进气量不能精准调节,从而影响发动机的整体工作性能。
目前市场上所用同类产品的放油结构都是在阀体上加工一个孔,之后将放油管(铁或铜)压入孔内过盈配合。但此结构存在缺陷:一是连接处容易渗漏,二是在外力作用下放油管存在脱落的可能性。如此汽油外泄,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市场上所用同类产品的空气平衡孔都是在阀盖上单独做出结构,之后钻孔成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的多燃料型化油器用减压阀。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多燃料型化油器用减压阀,包括阀体1、阀盖2、膜片总成3、支架总成4,所述阀盖2连接于阀体1上,且通过膜片总成3分隔形成两个密封腔室;所述膜片总成3通过支架总成4连接于阀体1内;所述阀体1上设有燃料入口11和燃料出口12;所述燃料入口11和燃料出口12与阀体1的腔室通过直通或杆杠机构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上压铸成型有放油管15,所述放油管15与化油器浮子室相连通;所述阀盖2上连接有加浓杆7,加浓杆7的底端位于阀盖2内腔室内,所述加浓杆7内设有空气平衡孔71,所述空气平衡孔71与阀盖2的内腔室相通;所述加浓杆7的底部设有与空气平衡孔71相垂直的通孔72;
所述阀体1上设有微调结构,所述微调结构包括微调螺钉6、粗调螺钉5、微调通道13,所述微调通道13一端与阀体1的腔室的微调入口14相连通,另一端与燃料出口12相连通;所述微调螺钉6通过微调弹簧8连接于阀体1上,且微调螺钉6的尾部位于微调通道13与微调入口14的连接处;所述粗调螺钉5通过锁紧螺母9连接于阀体1上,且粗调螺钉5的尾部位于微调通道13与燃料出口12之间的连接处;所述微调螺钉6和粗调螺钉5分别相对于阀体1可前后调整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成本低,能实现多燃料型化油器的微量调控,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结构后视图;
图4是图2中B-B剖视图;
图5是图2中A-A剖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加浓杆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所示,一种多燃料型化油器用减压阀,包括阀体1、阀盖2、膜片总成3、支架总成4,阀盖2连接于阀体1上,且通过膜片总成3分隔形成两个密封腔室;膜片总成3通过支架总成4连接于阀体1内;阀体1上设有燃料入口11和燃料出口12;燃料入口11和燃料出口12与阀体1的腔室通过直通或杆杠机构相连通;阀体1上压铸成型有放油管15,放油管15与化油器浮子室相连通;阀盖2上连接有加浓杆7,加浓杆7的底端位于阀盖2内腔室内,加浓杆7内设有空气平衡孔71,空气平衡孔71与阀盖2的内腔室相通;加浓杆7的底部设有与空气平衡孔71相垂直的通孔72;阀体1上设有微调结构,微调结构包括微调螺钉6、粗调螺钉5、微调通道13,微调通道13一端与阀体1的腔室的微调入口14相连通,另一端与燃料出口12相连通;微调螺钉6通过微调弹簧8连接于阀体1上,且微调螺钉6的尾部位于微调通道13与微调入口14的连接处;粗调螺钉5通过锁紧螺母9连接于阀体1上,且粗调螺钉5的尾部位于微调通道13与燃料出口12之间的连接处;微调螺钉6和粗调螺钉5分别相对于阀体1可前后调整移动。
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微调结构,调节可增可减,调节量只有粗调的 十分之一左右,可对化油器的进气量进行微量精准调节,使发动机能在最佳状态下工作;微调能使化油器向发动机提供精确浓度的混合气体,使发动机工作动力强劲,稳定性好,可延长发动机的工作寿命。
本实用新型将放油管15结构直接在阀体1上压铸成型,无需加工装配,解决了传统结构连接处容易渗漏,而且在外力作用下放油管存在脱落的可能性,引起汽油外泄的安全隐患问题。
本实用新型将空气平衡通孔71移至加浓杆7上,加浓杆7上直接加工空气平衡通孔71,到了内部通过通孔72可一分为三,平衡效果更佳,同时也省去了传统的阀盖上的结构与加工工艺,外观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炳光,未经林炳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025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EGR冷却器
- 下一篇:一种间隙配合振动气垫结构及斯特林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