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发动机排气再循环装置、发动机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17914.6 | 申请日: | 2015-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464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朱玉萍;高跃;李健;王立新;尹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7 | 分类号: | F02M25/07;F02D21/0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谭佐晞;严志军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发动机 排气 再循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发动机领域,并且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包括内部冷却机构的车辆发动机排气再循环装置、发动机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对乘用车燃油消耗和排放要求的管理日趋严格,车辆发动机越来越多地采用排气再循环(EGR)技术。排气再循环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氮氧化物排放,而且能够降低由发动机泵送气体时的气体损失,进而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
在现有的车辆发动机中常采用内部排气再循环技术,该技术通过改变配气相位来实现,也即等同于提高气缸内的残余排气系数。然而,由于气缸内气流运动随着发动机的不同工作状态而复杂多变,内部排气再循环技术难以有效地控制排气再循环率。此外,由于排气没有经过冷却,使得排气与进入的空气混合后得到的混合气体的温度偏高,不利于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尽管少数车辆发动机采用了外部排气再循环阀,但这些车辆发动机通常不具有外部冷却器,导致排气温度偏高并使排气再循环率受限。
因此,所期望的是设计一种能够在车辆发动机中显著地降低排气温度的排气再循环装置,从而提高车辆发动机的排气再循环率并降低燃油消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气再循环装置,所期望的是该排气再循环装置能够在避免在发动机外部布置高温的废气管路的同时显著地降低排气的温度、有效地提高排气再循环率并因此降低燃油消耗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车辆发动机排气再循环装置,其包括:
集气机构,其位于发动机缸盖内;
排气机构,其一端与集气机构连通,并且其延伸通过发动机缸盖和发动机出水口支承件,并且其另一端与发动机进气机构连通;以及
冷却机构,其在发动机缸盖和发动机出水口支承件中设在排气机构周围。
车辆发动机排气再循环装置,其中,车辆发动机排气再循环装置还包括串联在排气机构中的阀。
车辆发动机排气再循环装置,其中,集气机构具有歧管形构造。
车辆发动机排气再循环装置,其中,发动机进气机构为发动机进气歧管总管。
车辆发动机排气再循环装置,其中,冷却机构为与发动机冷却水路连通的冷却水套。
车辆发动机排气再循环装置,其中,车辆发动机排气再循环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和传感器,传感器位于阀上,并且控制器连接到传感器及阀上,传感器将能够指示阀的开度的信号发送至控制器,并且控制器根据来自传感器的信号及指示车辆发动机的运行状态的其他信号来发出控制阀的开度的信号。
一种车辆发动机,其包括上述任一项的车辆发动机排气再循环装置。
一种车辆,该车辆上设有上述车辆发动机排气再循环装置,或该车辆上设有上述车辆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具有简单的结构和布置,避免在发动机外部布置高温排气机构;能够使排气的温度显著地降低,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排气再循环率并因此降低了燃油消耗率。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在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排气再循环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排气再循环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上侧、下侧、朝上、朝下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个附图中所示的主体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变化。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语理解为限制性用语。
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
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代表相同的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179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气预滤器的导向片座和空气分离器连接结构
- 下一篇:燃气喷嘴驱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