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点火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41678.1 | 申请日: | 2015-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101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P3/04 | 分类号: | F02P3/04;F02P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范晓斌;郭海彬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串联式 混合 动力 车辆 点火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点火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点火系统。
背景技术
发明人在较早专利CN 201310467918.2中提出了一种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系统,该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系统采用了两个以上独立可控的辅助动力单元,其中每个辅助动力单元均包括有发动机,该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能够根据需要而设置适当数目的发动机进行组合使用,这简便、可靠地解决了以前单台发动机功率、扭矩有限难以满足车辆较高功率、扭矩需求的问题。发明人在对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试验时发现,较多数量的发动机会导致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可用空间减小,影响车内人员的乘车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尽可能的提高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可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降低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成本。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点火系统,所述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包括多个发动机,所述点火系统包括:
多个点火线圈,每个所述发动机配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点火线圈,每一所述点火线圈包括相互配合的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
单个点火器,具有与所述多个点火线圈对应数量的多个输出端口,每一所述输出端口连接至对应的一个所述点火线圈的所述初级绕组,以控制所述点火线圈的所述初级绕组中电流的通断;和
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当前功率需求确定所述多个发动机中的需启动发动机,以及确定所述需启动发动机中的所述点火线圈中的需加压点火线圈,并发出对应的点火指令;
其中,所述单个点火器根据所述点火指令控制对应的所述需加压点火线圈的所述初级绕组中的所述电流的通断。
进一步地,所述的点火系统还包括:
多个火花塞,每一所述发动机配置有与其缸数对应数量的所述火花塞。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点火线圈的所述次级绕组连接至一个所述火花塞,以单独向所述火花塞提供跳火所需的高电压。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点火线圈的次级绕组连接至两个所述火花塞,以同时向两个所述火花塞提供跳火所需的高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火花塞所在的两个气缸设置成,当其中一个处于压缩行程时,另一个处于排气行程。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具有与所述多个点火线圈对应数量的点火指令输出端口,每一所述点火指令输出端口均能将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发出的相应的一个所述点火指令传输给所述点火器。
进一步地,所述的点火系统还包括:
曲轴转角传感器;
空气流量计;
水温传感器;
节气门开关;
点火开关;
车速传感器;
蓄电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应尽量减少点火系统中元件的数量或体积,来达到提高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可用空间的目的。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点火系统中,由单个点火器来控制多个点火线圈中初级绕组电流的通断,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将以前技术中每个发动机匹配一个点火器更改为多个发动机匹配一个点火器,大大节省了点火系统中点火器的数量,从而减小了点火系统整体的占用空间,提高了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可用空间,提高了车内人员的乘车体验。另外,由于节省了点火系统中点火器的使用数量,从而也降低了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生产成本。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双缸发动机中,一个点火线圈的次级绕组连接至两个气缸的火花塞,该点火线圈能同时向这两个火花塞提供跳火所需的高电压。通过这样的设置,每个发动机设置一个共用的点火线圈,从而减小了点火系统整体的占用空间以及降低了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的生产成本。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点火系统示意性结构图,其中每一点火线圈的次级绕组连接至一个火花塞;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点火系统示意性结构图,其中每一点火线圈的次级绕组连接至两个火花塞。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416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双镜片组合装置
- 下一篇:一种前后熔纤的光纤总配线架